□客背时芳,何须晚节香。
人间方夏热,篱下自秋光。
便是重阳日,真成六月霜。
若教陶令见,应以醉为乡。
【注释】
□客:隐士。白菊:指菊花,古人认为菊花有避世之志。时芳:指春天的花草。晚节香:比喻人到晚年才显示高尚的品德。篱下:指篱笆旁边。重阳日:即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真成六月霜:即在六月天里结霜。陶令:陶潜,东晋诗人。醉为乡:指以酒为故乡。
【赏析】
这首七言绝句,是诗人在重阳节观赏白菊花而作。诗中通过“白菊”这一典型景物,抒发了作者的感慨和情怀。
首联“□客背时芳,何须晚节香。”诗人以一个“□”字,暗喻自己的身份。他既不是官场上的“□客”,也不是隐逸山林的“陶令”。而是像陶潜那样,过着隐居的生活,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人。他并不看重个人的荣华富贵,也不留恋春光月色,只是默默地在篱笆旁边、菊花丛中度过一年四季。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我虽然身处盛世,却不愿追求功名利禄;即使到了暮年,也要保持高尚的品格。”
颔联“人间方夏热,篱下自秋光。”这是对全诗的总结。诗人用“方夏热”来比喻当时社会的黑暗腐败,用“自秋光”来比喻自己的隐居生活。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在人们正在经受酷暑的时候,我却在篱笆旁边享受着秋天的清凉。”
颈联“便是重阳日,真成六月霜。”意思是说:“正当人们欢度重阳佳节的时候,我却在篱笆旁边欣赏着六月的霜花。”诗人在这里运用了反衬手法,通过比较来突出自己的清高脱俗。
尾联“若教陶令见,应以醉为乡。”这是全诗的主旨所在。诗人用“若教陶令见”这个假设句式,来表达自己的愿望和决心。他希望人们能够理解自己的志向,并把陶潜的隐逸生活当作理想的典范。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如果让我遇到陶潜,我一定会以他的隐逸生活为榜样,永远沉醉在酒乡之中。”
整首诗通过对菊花的赞美和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清高脱俗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诗人以“□客”自比,表明自己虽然身处乱世,但并不贪图名利和权势,而是选择了一种远离尘嚣、淡泊名利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显得格外珍贵和值得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