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之光武,高皇九世孙。
诛莽中兴后,依前十二传。
明章称显肃,乃及和殇安。
顺贤冲与质,桓灵极不君。
终当孝献帝,汉室遂三分。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解释:
- 诗句释义:
- “东汉之光武”:指东汉的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
- “高皇九世孙”:指的是光武帝的高祖父,即西汉时期的刘邦。
- “诛莽中兴后”:是指王莽被推翻,汉朝再次恢复稳定之后的事情。
- “依前十二传”:表示汉朝在光武帝之后,继续有十二位皇帝相继统治。
- “明章称显肃”:指的是汉明帝和章帝两位皇帝,他们被称为“显肃”。
- “乃及和殇安”:这可能是指和帝、殇帝和安帝三位皇帝的治理。
- “顺贤冲与质”:这里的“顺贤”和“冲”可能是指东汉晚期的两位皇帝,而“质”可能是对他们性格或行为的形容。
- “桓灵极不君”:桓帝和灵帝是东汉末期的两个皇帝,他们的治国方式被认为不够英明。
- “终当孝献帝”:这里提到的孝献皇帝是指汉献帝,他是东汉末代的皇帝。
- “汉室遂三分”:指汉朝分裂为三国,即魏、蜀、吴三国。
译文:
东汉的光武帝,是西汉的九世孙。
在诛除王莽后,中兴汉朝,继续有十二位皇帝相继统治。
汉明帝和章帝被称赞为“显肃”,直到和帝、殇帝和安帝的时代。
顺贤的皇帝和质朴的皇帝,桓帝和灵帝的治下被认为是不够英明的。
最终当上孝献皇帝,汉室终于分裂成三个国家。注释:
- 东汉:中国历史上继西汉之后的王朝,由刘秀建立。
- 高皇:指西汉的开国皇帝刘邦。
- 西汉九世孙:光武帝是刘邦的九代孙。
- 诛莽中兴后:指东汉建立后,结束了王莽篡权的历史。
- 依前十二传:指东汉后期,尽管存在许多问题,但仍然有十二位皇帝的统治。
- 明章称显肃:明章是汉明帝和章帝的并称,他们在位时政治清明,被誉为“显肃”。
- 和殇安:和帝、殇帝和安帝分别在位,代表了东汉中期的不同历史阶段。
- 顺贤冲与质:顺贤可能指东汉晚期的皇帝,而冲和质可能是对其性格的评价。
- 桓灵极不君:桓帝和灵帝在位时,其施政被认为不够英明。
- 孝献帝:指东汉末年的皇帝刘协,他在三国时期成为魏国的奠基人。
- 汉室遂三分:指汉朝在三国时期分裂为魏、蜀、吴三国。
- 赏析:
杨简的《历代诗 其八 东汉》是一首表达对东汉历史的反思和评价的作品。通过列举东汉多位皇帝的统治特点和成就,诗人试图反映出东汉时期的政治状况和皇帝的个人品质。从整体上看,这首诗通过对东汉历史的回顾和评价,反映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理解和对现实社会的批判思考。此外,诗歌中还包含了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和对时代变迁的感慨,使得这首诗不仅是对历史的记载,也是对人性和社会现象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