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来踪迹等游尘,谁向蘧庐觅道根。
岩穴故应无别异,镌题空有姓名存。

【注释】

“马祖”:指唐代高僧马祖道一,他与百丈禅师同为禅宗五家之一。“蘧庐”:即蘧子,春秋时鲁国人,曾梦见有人赠给他一把藜杖(草编的拐杖)说:“吾扶汝行。”后来他果然得到仙人传授的道术,能御风而行。“游尘”:指飘忽不定、随风而去的尘土。“岩穴”:山间洞穴。“镌题”:刻字记功或题名留念。

【赏析】

首句“去来踪迹等游尘”,以“踪”“迹”二字点出马祖的禅法之妙。马祖是禅宗五家之一,他主张“不立文字”、“教外别传”,其禅法超然物外,无拘无束,随缘应机,所以用“等游尘”三字来形容他的禅法。这里用“等”字,说明马祖的禅法既没有定式,也没有固定的内容,而是随时随缘而变化。

“谁向蘧庐觅道根”二句是作者对马祖禅法的评价。马祖的禅法是“不立文字”,所以“谁向蘧庐觅道根”。作者认为,马祖的禅法是超乎语言文字的,就像古人所云“蘧子得道,羽化登仙”,他之所以能够得道,是因为得到了仙人传授的真法,并不是依靠文字记载和语言解释。这里作者借用了成语“蘧庐”,原意指古代的一种床,这里比喻一种超越文字的语言境界,即所谓“道”,它超越了语言和文字的限制。

最后两句“岩穴故应无别异,镌题空有姓名存”是对前面内容的总结。马祖的禅法是超脱的,所以他的居所也应该是超脱的,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岩穴”。在岩穴中,不可能有其他的差异和特点,只能留下一个名字和一个印记。作者在这里表达了对马祖禅法的赞美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