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不见少君诧安期海上之枣,又不见坡仙咏安期宅边之蒲。
枣失其种岂复得,蒲生于涧何时无。
涧流涓涓浅可涉,牵蔓披沙搜九节。
仙家自欲供仙饵,灵根不容凡齿齧。
循涧探奇岩石幽,瀑音迎耳锵琅球。
阴壑常寒失炎热,终日自雨鸣春秋。
振衣策足崔嵬顶,跨历列缺凌倒景。
天风海涛撼宇宙,神清骨冷肝胆醒。
声传九霄景泰钟,更上上方梯晴空。
两眼有尽天不尽,沧溟浩与银河通。
指顾神山似非远,弱水谁云隔三万。
乘风直到金银台,握手安期话蒲涧。

【注释】君:您。少君:指安期先生,又称安期先生。安期:即安期公,传说中的仙人名。诧:惊奇。安期海上之枣:传说安期先生在海上仙界得到仙果。又:又指张伯端。坡仙:指宋代诗人苏轼。咏:歌咏。安期宅边之蒲:传说安期先生居住在蒲涧旁。失其种岂复得:失去的果实怎么能够重新获得?仙饵:神仙的食物或丹药。九节:一种草药。岩:山崖。瀑音:瀑布的声音。锵(qiāng)琅球:清脆悦耳的声音。阴壑:山间的暗壑。崔嵬(cuī wéi):高耸入云。列缺:古代神话中天空中的闪电。凌:超过。天风海涛:天上的风和海里的浪花。撼:摇动。宇宙:整个天地。神清骨冷:形容人超凡脱俗,精神清爽,身体冰凉。肝胆醒:人的肝胆被唤醒了。声传九霄景泰钟:声音传到九天之上,响彻整个宇宙。更上上方梯晴空:登上高处的楼梯,直通晴空。沧溟:大海。浩与银河通:浩瀚无边如银河一般连通。弱水:指沙漠。谁云:谁说。隔三万:距离遥远如隔万里。金银台:指仙山。握手:握手言和。

【赏析】此诗作于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是作者游历江南时所作。全诗以咏颂安期先生及其居住地蒲涧为中心,通过对蒲涧周围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神仙生活的羡慕之情,同时也表现了他对世俗生活的厌恶和向往。

诗的前六句主要写蒲涧的景色以及它周围的环境。首句点明主题,通过对比安期先生与自己的不同,引出下文对其赞美之情。第二句则进一步强调了蒲涧的特殊之处,使得它成为了人们心中的理想之地。第三句和第四句则通过具体描写,使读者对蒲涧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第五句和第六句则从侧面反映了蒲涧的独特之处,为整首诗增添了更多色彩。

第七句开始,诗人开始进入正题,即他为什么如此喜欢蒲涧这个地方。他通过比较自己的所见所闻与古人的所见所闻,得出了自己的结论——那就是蒲涧确实是一个值得留恋的地方。这一部分虽然只是简单的一句话,但却充分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第八句至第十二句则是对蒲涧周边景色的具体描写。从第九句开始,诗人将视角转向了天空中的雷电,并以此为线索,描绘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这些景色不仅美丽动人,而且充满了神秘感,让人不禁为之倾倒。

最后三句则是诗人对蒲涧的评价以及对神仙生活的向往。他认为,神仙的生活既美好又自由,而他却无法拥有这种生活;但他又渴望能够像神仙那样生活,于是便踏上了寻仙之路。这既表达了他对自己身份的不满和对神仙生活的羡慕之情,也展现了他的执着和勇气。

这首诗通过对蒲涧及周边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神仙生活的羡慕之情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向往,同时也展现了诗人的才华和气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