屡起瞻云物,频成听雨声。
与忧明所历,咸谓晓当晴。
一水通高下,千山杂晦明。
逢人问前路,为报已堪行。

【注释】

①杭:古地名,今杭州。桥道:指官道,大道。

②云物:云雾和物象。

③频:多次,屡次

④与忧:同忧虑。明所历:明察,了解。

⑤咸谓:都以为。晓当晴:天快亮的时候。

⑥一水:指一条河流(如钱塘江)。高下:高低。

⑦千山:指远处的山脉。晦明:昏暗和明亮。

⑧逢人问前路:遇人便询问前面的路如何走。

⑨为报:请代为转告。

赏析:

这首诗写于诗人任浙东观察使时。诗人因被贬而离开京城后,心情郁闷,对前途感到茫然,所以写下了《杭桥道间二首》中的这首诗。

开头四句“屡起瞻云物,频成听雨声。与忧明所历,咸谓晓当晴。”诗人在旅途之中,不断看到山山水水,听到风雨之声,心中自然充满了忧郁之情;然而他也知道,自己此次是被皇帝贬谪到远离京城的地方去,因此不免担忧自己的前程,希望第二天能够晴朗起来。

“一水通高下,千山杂晦明。逢人问前路,为报已堪行。”诗人看到眼前一条大河从高到低流过,两岸的山峰参差不齐、时隐时现,便向行人打听前面的道路情况,并请他们转达自己已经能够行走的消息。诗人虽然身居异地,却依然关心着朝廷的政事,关注着朝中的人事。

此诗语言朴实,风格平易通俗,但其中蕴含的情感却是十分深沉的。诗人在诗中表达了自己对仕途坎坷的无奈与感慨,也反映了当时官场的黑暗和腐败。同时,诗人的胸怀豁达,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