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设匡炉火,还披故絮裘。
春风今已半,地域况南头。
次第农耕动,侵寻花事休。
浮生有过鸟,归计欠沉牛。

【注】

匡炉:古代取暖器。故絮裘:旧衣服。南头:南方。次第:依次。侵寻:逐渐。浮生:比喻飘忽不定的生活。过鸟、沉牛:指归途之难,语本陶潜《归去来辞》:“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又“心疲倦于事,性好闲于游”。

【译文】

二月十二日天气寒冷,重设取暖器(火盆)点燃了柴炭,披上那件旧的棉衣。

春风已半面吹拂过来,但地域仍旧偏北。

农民们开始忙碌起来,春天的花事逐渐凋谢。

人生如飘忽不定的浮萍,归家之计划难以实现。

【赏析】

这是一首写农时生活的小诗。诗人在寒食节后第二天的早春时节,到田间劳作,见农民忙于农事,便想到自己漂泊在外,归家无望,心情不免惆怅。

首句“重设匡炉火,还披故絮裘”,点明时间是寒食之后的第二天,即仲春初暖时节。此时北方地区虽然已经过了清明时节的冷气,但仍然寒风料峭,因此诗人需要重新点燃火盆驱散寒意。接着用“还披故絮裘”说明自己依然穿着旧的皮毛制成的外衣,可见天气之寒。

第二句“春风今已半,地域况南头”,“春风”既形容气候温暖,也暗含着诗人内心的温暖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地域”二字表明诗人所处的方位,“南头”则暗示着南方,因为诗人此刻身处的地域偏北。这两句诗通过对比,表达了诗人对温暖天气的欣喜之情以及对自己身在北方而不得南归的无奈。

接下来三句“次第农耕动,侵寻花事休”,“次第”表示顺序,“侵寻”意味着逐渐消逝。诗人看到农民们开始忙碌起来,春天的花事也逐渐凋谢,不禁感慨时光荏苒,春光易逝。

最后一句“浮生有过鸟,归计欠沉牛”,以寓言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感慨。“浮生”一词常用来形容飘泊不定、没有固定归宿的生活状态,此处则暗指作者自己的处境。“鸟”字在这里既指代归途之难,也暗示着自己如同疲惫的飞鸟,无法找到栖息之所。“沉牛”则用典出自陶渊明《归去来辞》中“心疲倦于事,性喜闲于游”。“沉牛”寓意着自己想要回归自然、远离纷扰的心情。

这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通过描绘春耕的场景和抒发对归家的渴望,展现了诗人内心的苦闷与期待。同时,诗人巧妙地运用典故和比喻,使诗歌更具文学价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