岂但吾州少,端如四海稀。
儒林据根柢,玉德著光辉。
不遇宁渠戚,传亡始谓非。
及今何所语,徒有泪沾衣。

【注释】

  1. 施文叔:名不详,据《新唐书》卷九八《文艺传上·李峤》,李峤曾为秘书郎、凤阁舍人,故称施文叔。少:年轻。
  2. 吾州:指洛阳一带地区。
  3. 四海稀:指贤者不多。
  4. 儒林:儒家学者的学术活动场所,此处泛指学术界。根柢:根基。玉德:品德高尚。
  5. 不遇宁渠戚:意思是说,没有遇到知己的人,就宁可自己孤独一生。
  6. 传亡:指失传。
  7. 何所语:说什么话来安慰他?
  8. 徒:白白地。沾衣:衣服上沾满了泪水,形容悲伤至极。
    【赏析】
    这首诗是李峤为施文叔写的一篇赠序。施文叔在文学上有一定的成就,但因门第不高而不被重用,李峤对此表示惋惜之情。诗中运用典故,委婉曲折地表达了对朋友的同情与慰藉。
    “岂但吾州少”两句,诗人首先感叹于洛阳(即吾州)人才稀少,然后转而指出施文叔虽然才华出众,但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赏识。这种感慨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实际情况,也透露出诗人对施文叔不幸命运的同情。
    “儒林据根柢,玉德著光辉”两句,诗人进一步赞扬了施文叔的学识和品德。他认为施文叔的学问如同扎根深土的老树一般牢固,而他的德行则像晶莹剔透的宝石一样璀璨夺目。这种比喻既表现了诗人对施文叔才华的赞赏,也体现了他对施文叔人格魅力的敬佩之情。
    “不遇宁渠戚”一句,诗人以“宁”字开头,表达了一种无奈和悲壮的情绪。他认为施文叔之所以未能得到重用和赏识,并非因为他自身的原因,而是由于时运不济或命运多舛所致。这里的“渠”指的是“我”,诗人自指,表达了他对施文叔遭遇的同情和关切。
    “传亡始谓非”一句,诗人进一步阐述了他对施文叔不幸遭遇的看法。他认为施文叔虽然已经离世,但仍然值得后人铭记和怀念。这种观点既体现了诗人对施文叔的敬仰之情,也表达了他对施文叔一生事迹的高度评价。
    “及今何所语,徒有泪沾衣”两句,诗人用设问的方式表达了对施文叔的哀思之情。他认为现在说什么都难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只有让泪水沾湿衣襟来寄托哀思。这种写法既表现了诗人对施文叔的深切思念,也体现了他对施文叔不幸遭遇的深深悲痛。
    这首诗通过对施文叔生平事迹的回顾和对其不幸遭遇的哀悼,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真挚情感和对友情的珍视。同时,它也反映了唐代文人对儒家经典的重视和对道德品质的追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