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菊移时晚,少陵曾有诗。
落英胡可待,已分阻长饥。
【注释】
(1)种菊:种植菊花。
(2)甘菊:即菊花,这里指菊花的品种。
(3)“移时”句:移种菊花需要很长时间。
(4)“少陵”句:杜甫有诗赞美菊花。
(5)落英:落下的花瓣。
(6)阻长饥:因饥饿而无法享受。
【赏析】
菊花是深受欢迎的观赏花卉,它不仅在秋天里开放,而且具有高洁的品格,所以人们常以之作为高尚人格的象征。陶渊明曾赋《饮酒》五首咏菊,其中第三首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第四首写道:“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第五首中写道:“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任东西南北,贤者独善其身。”第六首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野芳虽堪摘,蓬户无过客。天籁自鸣瑟,木叶虽变茂。荣华终不长,故不矜名利。世与我皆优,怀之宛转无穷。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诗人对菊花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他喜爱菊花,更喜爱菊花的高洁品格。
菊花的品种很多,有白菊、黄菊、紫菊等,但它们都各有特色。白菊如玉,黄菊如金,紫菊如锦。这些美丽的菊花,给人们以美的享受和艺术的感染。
菊花的栽培历史悠久,早在汉代就有人栽培了。《齐民要术·杂说》载:菊花“九月采茎叶,暴干,明年五月采根。”《神农本草经》载:菊花“久服利血气,轻身耐老。”《西京杂记》载:汉武帝时,长安宫人教习舞剑,误破其镜,于是取花戴之,后人谓之寿阳妆。此外,古代还有“饮露”、“饮露节”、“赏菊会”等习俗。晋代的陶渊明,就曾在菊花盛开的季节里,邀朋约友到东篱边去欣赏菊花,并赋诗吟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唐代的大诗人李白,也特别喜爱菊花,他在《九日登山》一诗中写道:“黄花紫菊傍篱落,采菊泛酒爱芳菲。遇酒且勿惜杯觞,为君持酒劝菊花。”
唐玄宗开元年间,洛阳有个叫卢鸿的隐士,他隐居嵩山少林寺中,经常在院内种植菊花。他写了一篇短文,名叫《种菊》,其中有这样一段话:“秋丛多胜质,篱下自成丛。数日无人识,寒香独自通。”意思是说:秋天的时候,菊花丛中的花朵格外地艳丽,篱笆旁自成一束。经过几天没有人认识它们,只有寒香独自飘荡。
唐代著名诗人杜甫也曾写过一首赞美菊花的七绝:《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堂前扑枣任西邻,绿李阴下白桑间。忽有好诗生眼底,安排肠断到黄昏。”这首诗是杜甫在长安做官期间所作的一组诗篇中的第二首。杜甫写这首诗时已经五十四岁,他此时正在长安当右拾遗。他看到邻居西邻家的孩子捉枣打闹,绿树荫下的白桑树上结着成熟的果实,心中十分高兴。忽然从眼前闪过一句好诗:“堂前扑枣任西邻”,便立即把它记住了。他回到家里,又把这句诗安排到自己的诗句当中去,一直写到黄昏。这时他才感到肠断。原来这首诗是写给他的好友韦左丞丈的,韦左丞丈当时正在洛阳任职,两人都是杜甫的朋友。韦左丞丈看了以后,很赞赏杜甫的才情和感情。
这首七绝是杜甫四十四岁时写的。当时他正处在困顿之中,生活十分艰难。他虽然在长安当官,但是没有官职,也没有俸禄。他只好寄居在亲友家中,过着清苦的生活。这首诗就是他在洛阳的时候写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