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法微芒久失真,时闻鼎帖尚精神。
小诗试向铃斋乞,近舍远求公勿嗔。

【注释】

从赵常德觅鼎帖:从赵常德那里讨要鼎帖。赵常德是唐代诗人,曾任淮南节度使、荆南节度使等职,后被贬为道州刺史,晚年隐居湖南衡山。鼎帖:古代一种用金箔剪成的帖子,上面写有“某年月日,某人持以问讯”之类字样。

宇法微芒:宇宙间的法则细微如光之微芒。

时闻鼎帖尚精神:有时能听到鼎帖的声音仍显精神。

小诗试向铃斋乞,近舍远求公勿嗔:请小诗试试在铃斋(书房)里讨要,近处可以索取,远处不必强求,你千万不要生气。铃斋:书房。

【赏析】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的七绝。诗人因久仰赵鼎之威名,故想借赵鼎之鼎帖以自警勉。此诗前两句写诗人对赵鼎的钦敬,中间四句写诗人向赵鼎索鼎帖,最后一句则写诗人对赵鼎的请求。全诗虽不涉人事,但意境却很深远。

首联点明题旨:作者久仰赵鼎大名,因而特作此诗。赵鼎是南宋初年杰出的政治家,他反对和议而主张抗金,曾一度任宰相,后遭奸臣排挤而被贬谪到岭南。作者对他的崇敬之情,溢于言表,故称颂他的“威声”、“精神”。

颔联是说作者想向他索要鼎帖,但又不能直接去索要。作者想通过自己的小诗来试探一下赵鼎的态度,如果他能够答应给鼎帖,那就太好了;如果他不愿意给,也不必强人所难,不要发怒就行了。

颈联则是说作者希望赵鼎不要因为自己只是一个小小的文官而拒绝给他鼎帖,因为他自己也知道赵鼎是个了不起的人。

末联则是说赵鼎不必为作者的请求而生气。这既是对赵鼎的一种安慰,也是对自己的宽慰。

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四十字,但却写得十分委婉曲折,既表达了作者对赵鼎的敬佩之情,又表现出作者对赵鼎的一种尊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