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玉立知何许,回首江东日暮云。
白发萧萧不归去,顾徵蛮语作参军。

【注释】亭午:中午时分。沅陵丈(láng tóng yàng):沅陵县令的尊称,指李郢。走笔成:随手写下。

【赏析】这首诗写于唐文宗大和年间(公元827—835年)诗人任沅陵知县期间的某日中午。当时正值诗人欲赴任,却因有诗作未完成而感到惆怅,故在送别之时,与友人相约以酒话别,并即兴写下了此诗。全诗一气呵成,语言简练质朴,感情真挚自然,是一首别具情韵的好诗。

首句“梅花玉立知何许”,点明题中“梅”字。言梅花高洁傲岸,挺立如玉,不知它生长在哪里?诗人以梅花喻人,暗寓自己不屈不挠、清白自持的高洁情操。次句“回首江东日暮云”,言回首东边江水之南,已是日薄西山,晚霞满天,暗示作者即将离乡远去,心情十分凄然。这一句为后两句蓄势,为下文写景抒情作了铺垫。

三、四两句“白发萧萧不归去,顾征蛮语作参军”,承上启下。前句写白发老翁,意欲归去而终不离去;后句写自己虽身处异乡,但为了应征入朝而不得不学做当地少数民族的“参军”。这两句既是对前面两联“不归去”、“作参军”的具体化,又是诗人处境的真实写照,同时更深刻地表达了他内心的悲愤之情。最后两句写送别时的情景:“亭午欲过意复凄然”,言午后已到亭子,但诗人的心情仍感凄凉,难以排解。“偶引杯酒”,即举杯劝饮。“适至”,恰逢其时。“因走笔成两绝并呈教授兄”,言诗人于是便随手写下了这两首绝句,并献给了沅陵县令李郢。

这首诗写得含蓄蕴藉,委婉含蓄地抒写了诗人的思归之情。诗人用梅花、夕阳、落日、白云等景物来渲染环境气氛,借以表达自己的情怀。诗中没有直说归心似箭之意,而将这种感情通过景物的变化曲折地表现出来。诗的意境优美,含蓄深沉;诗的风格清新隽丽,婉转流利。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