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画以形诗必此,东坡老子笑人痴。
月岩本是梯空石,底事轻论圆与亏。
【注释】
月岩:即月华洞。
其一:指第一首,即此诗。
论画以形诗必此:论画以形体为诗的题材,那么写诗必须以此为基础。
东坡老子笑人痴:苏轼自号东坡居士,此处用其典故。东坡:苏轼之字,也作东坡。
底事轻论圆与亏:为什么轻易议论月亮的圆和缺呢?
【赏析】
“月岩”一诗是一首七绝,作者借咏月岩来抒发自己的感慨。
诗的前两句从“论画以形,诗必此”,说明绘画和诗歌都是根据事物的外形而进行的描写。诗人认为,在绘画中,画家总是根据物体的具体形态进行艺术表现;而写诗则更注重于事物的形象,所以写诗也必须以具体形象为依据。这是说诗人对于写诗,有一套自己的见解,他认为写诗必须抓住事物的外形特征,才能写得生动逼真。这两句表明了诗人对诗歌创作方法的看法,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于自然现象的观察力和表现力。然而,诗人的这一观点并不是绝对的,它也有局限性。他只看到诗歌要通过具体的外形描写,才能更好地表现事物的本质,却忽略了诗歌在表现事物时,有时也要超越外形,把握事物的内在精神,达到“传神写照”的艺术效果。
“月岩本是梯空石”,“梯”字下得很妙,因为石头上没有梯子可以登攀,只有通过观景人的想象来登攀,所以说“梯空”。“石”字也下得巧妙,因为岩石虽然坚硬而不可攀登,却能让人产生联想,从而进入一种奇妙的境界。这里把月岩比作梯子上的石头,既写出了月岩的险峻,又表现出了诗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底事轻论圆与亏”,这是说人们为什么轻易地谈论月亮的圆与缺呢?“圆”与“缺”,是月亮的基本特征。古人常以“缺”来形容月蚀,而以“满”来形容月圆。诗人在此发问,实际上是在反问,为什么不能将“月”作为主题来进行艺术创作?诗人认为,月亮本身并不存在圆与缺的区别,而是由于人们的观察角度不同才产生的错觉。因此,诗歌的创作应该超越事物的外在形象,把握住事物的内在精神,才能创造出更加完美的艺术境界。
这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富有哲理性。它既表达了诗人对于诗歌创作的独到见解,又反映了诗人的审美追求和艺术风格。同时,诗人通过对月岩的描绘,巧妙地运用了比喻、夸张等手法,使诗歌更具形象性和感染力。这首诗在艺术上的成就是十分显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