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在元祐初,重选馆阁才。
时我高王父,实与数子偕。
黄门任言事,荐口曾为开。
有孙不能振,白发自兴哀。
【释义】
在元丰初年,朝廷重新选拔了馆阁中的才能之士。那时我的父亲高王父,确实与几个儿子一同被推举。皇帝身边的宦官任用言官,曾为他开脱过罪责,但他的儿子却因他而受到牵连,无法振作,白发自生悲哀之情。
【赏析】
《和苏端明使君咏史见寄》是一首七律,全诗四句,内容涉及北宋元祐、元符年间的政局。诗人以历史为鉴,感叹时事变迁,表达了对政治腐败和权奸当道的愤懑不平之情。此诗是其和苏运使的咏史之作。
首联点出时间,“元祐初”,指的是宋哲宗赵煦在位的时期。“重选”二字暗示着当时朝廷对于人才选拔的重视。“馆阁才”则具体指的就是那些才华横溢的士人。
颔联转入正题。诗人以“高王父”自比,意在表达自己在朝中的地位和作用。“实与数子偕”则是指他和几位同辈之人一起被推举。这里的“数子”指的是当时的其他一些官员,他们共同参与了这次选拔。
颈联则是对当时政治环境的直接描绘。“黄门任言事”,指的是皇帝身边的宦官能够畅所欲言,自由地发表意见;“荐口曾为开”,则是指这些人曾为皇帝开脱过罪名。然而这样的环境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因为“有孙不能振”,意思是说尽管有人能为家族成员辩解,但最终他们还是受到了牵连,无法振作起来。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腐败。
尾联则是对个人遭遇的感慨。“白发自兴哀”,意味着由于这些经历,诗人已经变得苍老憔悴,白发丛生。这里的“兴哀”既是一种情感上的抒发,也是一种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整首诗通过对比过去和现在的政治环境,表达了诗人对当时社会风气的不满和失望,同时也展现了他对国家未来的担忧和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