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看云吐吞,近见日出没。
解驳谓须臾,迷漫翻倏忽。
山灵似知我,老兴不得发。
纵使尽高深,安能造剞劂。

【注释】

①衡岳:山名,在今湖南省衡阳市南。

②“远看”二句:远看云气时吐时吞,近看太阳出没。

③“解驳”二句:指云气忽散忽聚,像被风吹拂一般。

④“山灵”二句:指山神知道我的来意,所以没有理会我。

⑤“纵使”三句:即使山高云深,也不能造访仙境。

【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游衡山时的所见所感。首联写远望山中之景;颔联合写近观山中之景,颈联写山神不理睬诗人,尾联写诗人虽想登高造访仙境,但终不能如愿。全诗以议论为主,夹杂记叙,有景有情,意境深远。

起笔两句,点出衡山云雾缭绕的特点:“远看云吐吞,近见日出没”,这是对衡山景色的真实描写。“日出没”一句,又暗合了李白《望庐山瀑布》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里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衡山的雄伟壮丽。

颔联两句,从侧面表现衡山云雾的变幻莫测。云气忽散忽聚,像被风吹拂一样,这就突出了衡山云雾的变幻无常。“解驳谓须臾”一句,化用《庄子·齐物论》:“方其天地生,万物树;山川生材木;能负而架乎?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意思是,山中的雾气就像宋人用来搓洗丝帛的白布,一会儿散开,一会儿聚拢,一会儿聚拢,一会散开,就像被风吹拂一样。“迷漫翻倏忽”一句,也是从侧面写云雾变化多端、瞬息万变的特点。

颈联两句,正面写山灵不理睬诗人。“山灵似知我”句,化用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韵》诗:“山人采秀句,欲补公所缺。”意思是说,山神知道我的来意,所以不理睬我。“老兴不得发”一句,化用陶渊明《归园田居》诗:“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老兴”指作者晚年的心情。意思是说,虽然我年已老大,但心情仍然像年轻的时候一样豪迈。但是这两句却与上句相矛盾,因为既然山神不理睬我,我怎么还敢“登高造访仙境”,去“尽高深”呢?这就表明诗人尽管想登上高山、探访仙境,但最终还是没能如愿以偿,只能无可奈何地退而求其次,到山上去看看罢了。

再次强调自己的无奈和失落感:“纵使尽高深,安能造剞劂(jiéjué 古代一种木工工具)。”这句的意思是说,纵然你山再高云再多也无济于事,你还是不能到达那仙境的境界。“安能造剞劂”一句,化用《吕氏春秋·察传》:“古之善为弓者,弓至调则加焉,必至则微焉。故弦无畸响,木无咎音。然后持弓矢至矣。夫人岂得以巧故自命?”意思是说,纵然你山再高,云再多,你也不能通过你的巧思来造访仙境。这一句既照应了首联的“日出没”“山吐吞”,又照应了尾联的“纵使尽高深”,把诗人游衡山时的所见所感都表达了出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