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陵一月雨不休,岂惟人病天亦愁。
蚕饥麦腐谷种坏,农夫田妇呼天求。
巴邑有客方倦游,杭湖欲归思具舟。
冥冥政尔羡归雁,拍拍安得从轻鸥。
远书数月绝不得,尔穷故与吾仿佛。
或云此雨祇此域,又道淋淫遍江国。
夜来痛饮不知极,终日破床成兀兀。
感斯风雨忆江东,诗就鸟栖窗纸黑。

【注释】①三月十八日:指作者任巴陵县令,因天久雨未晴,百姓苦旱,遂作此诗。巴陵:唐时属岳州,治所在今湖南岳阳。②巴邑:巴陵别称。③杭湖:杭州及湖州一带。④冥冥:形容天色昏暗。⑤尔:你,代诗人自称。⑥穷故:处境困厄。⑦兀兀:形容人疲惫不堪。⑧斯:这个,指这首诗。⑨破床:破败的床。⑩感斯风雨忆江东:感念这风雨之苦而怀念家乡。

【赏析】

这首诗大约作于唐宪宗元和三年(808)。当时李渤在巴陵县当县令。他到任才一个月,就遇上大旱,连月不晴,老百姓十分痛苦。作者写了一首诗,抒发了他对老百姓疾苦的同情,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思念家乡的深情。

首联“三月十八日”,即写于这一年三月初八,是作者初到巴陵的第二天。“巴陵”指岳州,是当时的一个地名。“一月雨不休”一句,是说从三月开始到现在,已经一个多月没有下雨了。“岂惟人病天亦愁”,意思是说老百姓受旱灾折磨得够呛,连老天也感到难过。“蚕饥麦腐谷种坏”,这是说因为久早不雨,蚕不能吐丝结茧,庄稼都枯死了,谷子都腐烂了,农民们叫天天不应,呼地地无门,只好向苍天求告。“农夫田妇呼天求”,是说农民和妇女们呼号着上天要降雨,希望解除旱灾。这两句把农民盼望雨露的心情写得淋漓尽致。

次联,“巴邑有客方倦游”,“巴邑”是指巴陵。“方倦游”的意思是说正厌倦了官场的奔走应酬。“杭湖欲归思具舟。”这两句意思是说:我正想回到家乡去,可是又想到杭州、湖州一带还下着大雨,便想乘船回去看看。这里表现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冥冥政尔羡归雁,拍拍安得从轻鸥”两句,写诗人看到大雁飞回南方,羡慕它们归去的自由,而自己却只能望洋兴叹,无可奈何。这两句诗写出了诗人内心的悲愤和无奈。

三四联写自己的处境与感受。“远书数月绝不得,尔穷故与吾仿佛。”“尔穷”指自己穷困潦倒。“故与吾仿佛”意思是说:我穷困潦倒的处境和你相仿,所以与你一样感到彷徨失措。“或云此雨祇此域,又道淋淫遍江国。”“或云”指有人这么说。“此雨只此域”的意思是说:只有这个地方下过这种雨,又道淋淫遍整个江南地区。“淋淫遍江国”意思是说:雨水到处漫溢,使整个江南都遭了灾。这里既写出了天气的异常,又表现出诗人忧心忡忡的心情。

五六句:“夜来痛饮不知极,终日破床成兀兀。”“兀兀”形容人疲倦不堪的样子。“夜来”,昨夜。“知极”指喝醉酒喝得痛快极了。“兀兀”形容人疲困至极的样子。“终日”,一整天。“成”,成为。“兀兀”意为人极度疲劳。“感斯风雨忆江东,诗就鸟栖窗纸黑。”最后两句,“感斯风雨忆江东”,意思是说:因为这次久早不雨,农民遭受苦难,我想起家乡来了,就写了一首诗,但写的时候正好看到窗外鸟儿停在窗纸上。“诗就鸟栖窗纸黑”,意思是说:我写完诗后发现窗外的鸟已经停在窗纸上了。这里诗人以景作结,形象地描绘了自己创作时的心境,同时也表现了对久旱不雨给人民带来的苦难的深切同情。全诗感情深沉,语言质朴,生动地描写了久旱不雨给农民带来的巨大灾难,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关心人民的疾苦,渴望为人民解除苦难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是作者赴任巴陵时所作。诗人面对久旱不雨的严峻现实,满怀对农民的同情和关切之心,写下了这首充满忧患意识的抒情诗。诗的前半部分写久旱不雨给农民带来的苦难;后半部分抒发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同时表达自己迫切想解除百姓疾苦的心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