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木寒岩,形影相依。
禄食而臞,孰与遁肥。
四十九年,我知其非。
已往不谏,来者庶几。

《自作真赞》是宋代哲学家邵雍所作的一首古体诗。这首诗通过松桂操行、莺花文才等自然景象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理想人生的追求和对现实社会的深刻思考,同时也体现了邵雍对名利看轻的态度和对精神境界的重视。”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 枯木寒岩:描绘了一幅荒凉而孤独的景象,枯树和寒冷的岩石构成了一幅静谧的画面,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寂静。
  • 形影相依:表达了诗人在面对困境时,依然能够坚持自己的信念和原则,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坚定的精神风貌。
  • 禄食而臞:描述了诗人对于物质享受的淡泊,即使拥有俸禄(即官职带来的俸钱)也感到消瘦,暗示了诗人对于名利看轻的态度。
  • 孰与遁肥:通过对比“遁肥”,即逃避富贵的生活,和“禄食而臞”进行了反问式的表达,强调了诗人对于物质生活的淡泊和对精神生活的追求。
  • 四十九年:诗人用“四十九年”来表明自己对这种生活方式的坚持,即使经历了漫长的岁月,也始终如一。
  • 我知其非:表示诗人对自己过往行为的反思和认识,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并非完全正确或合适。
  • 已往不谏,来者庶几:这是诗人对自己的一种鼓励和劝诫,意思是既然过去的事情无法改变,那就让我们珍惜现在,努力向前,期待未来。
    通过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和注解,不仅能感受到邵雍对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也能更好地理解他如何将自然景象与人生哲学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这首诗不仅是邵雍个人思想的高度体现,也是中国古代文人对于生活态度和价值取向的深刻反映。”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