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民穷到骨,忍复搥其肌。
不知铁钱禁,作俑者为谁。
行商断来路,清野多流离。
主人日边来,四牡驱以驰。
或云易之是,或云收之宜。
几人困往返,遂逐文书移。
救焚卒无策,燎火久益滋。
缅怀征搉初,山海煮摘时。
虽云便公家,亦复挠其私。
今者纵虎豹,而使渴与饥。
萧萧芦苇林,日夜边风吹。
悲哉淮南民,持此将安之。
淮河人民贫困到了骨头里,忍痛捶打自己的肌肉。
不知是铁钱禁令,作俑的人是谁?
商人断了来路,清野导致多流离。
主人从日边来,四马拉着驱车驰。
有人说这是易之是,有人又说收之宜。
几人往返奔波,于是跟随文书移。
救焚卒无策,燎火久益滋。
缅怀征搉初,山海煮摘时。
虽云便公家,亦复挠其私。
今者纵虎豹,而使渴与饥。
萧萧芦苇林,日夜边风吹。
悲哉淮河民,持此将安之。
注释:
- 悲淮南:感叹淮河地区的悲惨命运。
- 淮民:指淮河流域的人民。
- 穷到骨:生活贫困到了极点。
- 忍复槌其肌:忍受不了再捶打自己的身体,形容极度贫困。
- 不知铁钱禁:不知道政府禁止使用铁钱的政策。
- 作俑者为谁:谁是制造这些政策的始作俑者。
- 行商断来路:行商(指商人)阻断了来路。
- 清野多流离:清野政策导致百姓流离失所。
- 主人日边来:指来自朝廷的命令或官员的到来。
- 四牡驱以驰:用四匹马拉着马车奔驰。
- 或云易之是:有人认为改变现状是对的。
- 或云收之宜:也有人认为收回土地是合适的。
- 几人困往返:多少人因为这种政策而来回奔波。
- 遂逐文书移:被迫跟从文书命令。
- 救焚卒无策:救火却毫无办法。
- 燎火久益滋:火烧得越来越严重。
- 缅怀征搉初:回忆当初征伐时的情景。
- 山海煮摘时:山海被煮食和砍伐的季节。
- 便公家:利于官府。
- 亦复挠其私:也损害了民众的利益。
- 今者纵虎豹:现在放纵老虎和豹子。
- 而使渴与饥:让它们饥渴难耐。
- 萧萧芦苇林:风声萧瑟,草木摇落。
- 日夜边风吹:白天和黑夜,吹个不停。
- 悲哉淮河民:多么悲伤的淮河流域的人民啊。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淮河流域人民的苦难生活,表达了诗人对当时社会不公现象的不满和同情。诗人通过对淮河地区人民的困苦生活的刻画,揭露了统治者的暴政,表达了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注,同时也揭示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整首诗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具有强烈的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