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上儿童说,时清长吏贤。
岂能无朴教,不过示蒲鞭。
采彼轻柔质,施诸牧御权。
坐令强梗者,若挞市朝然。
院舍棠阴合,圜扉草色鲜。
弛笞能败子,威爱贵兼全。
这首诗是诗人为草堂诗所作,共有十首。每首都用旧题,但内容各异。其中三首模仿了山谷的诗风,其余十八首则各有特色。最后一首以蒲鞭为题,意在训导童蒙。
我们来看第一句:“竹溪直院盛称起予草堂诗之善。”这句话的意思是,竹林溪畔的直院(即官府的属官)很称赞我的草堂(即我居住的地方)中的诗歌。这是对诗人诗歌才华的赞赏和肯定。
第二句:“暇日览之多有可恨者因效颦作十首亦前人广骚反骚之意内二十九首用旧题惟岁寒知松柏被褐怀珠玉三首效山谷馀十八首别命题或追录少作并存于卷以训童蒙之意。”这句话的意思是,闲暇之余,作者阅读了很多关于草堂诗的文章,觉得有些地方写得不够好,于是效仿前人的手法,创作了十首诗歌,这也是一种“广骚反骚”的创作方法。其中二十九首诗歌使用了旧题,只有三首诗歌模仿了山谷的风格,其他十八首则是作者自己创作的。这些诗歌可能是为了教育儿童而写的,所以作者在诗中提出了一些观点和主张。
第三句:“蒲鞭。”这句话的意思是,蒲鞭是一种刑罚工具,用来惩罚那些不听话的人。这里的“蒲”字可能是指蒲草,而“鞭”字可能是指鞭子。这句话可能是在描述一种刑罚工具的使用场景。
第四句:“陌上儿童说,时清长吏贤。岂能无朴教,不过示蒲鞭。”这句话的意思是,在路上的儿童们在谈论着,现在的社会环境很好,有很多贤能的长吏。然而,如果人们没有良好的教育,那么他们也会像这些儿童一样无知。这里的“岂”字表示“难道”,而“朴教”是指朴实的教育方式。这句话可能是在表达一个观点:即使社会环境很好,如果没有良好的教育,人们也会变得无知。
第五句:“采彼轻柔质,施诸牧御权。坐令强梗者,若挞市朝然。”这句话的意思是,诗人选取了一些柔软、细腻的质地作为诗歌的主题,并将其运用到了诗歌的创作中。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使那些顽固、倔强的人受到惩罚,就如同在市场中对不守规矩的人进行惩罚一样。这里的“牧御权”可能是指权力或统治的权力。
第六句:“院舍棠阴合,圜扉草色鲜。弛笞能败子,威爱贵兼全。”这句话的意思是,诗人所在的院子周围种满了棠树,门上画着美丽的花纹,院子里的草色非常鲜亮。当孩子们犯错时,只需要轻轻一鞭子就能让他们改正错误,这样的处罚既能让孩子们感到恐惧,也能让他们感到快乐。这里的“威爱贵兼全”可能是指威和爱的平衡。
第七句:“蒲鞭。”这句话可能是在重复前面的句子,强调蒲鞭的重要性。整首诗通过对蒲鞭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于教育和惩罚的看法。他认为,虽然社会环境很好,但如果人们没有良好的教育,他们也会变得无知;即使他们犯了错误,也不应该使用过度的刑罚来惩罚他们,而应该通过温和的方式来教导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