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已浪头白,中原未枣儿红。
折北不愁春水,吠南何必秋风。

诗句:大江已浪头白,中原未枣儿红。

  1. 诗意理解与注释
  • 诗句表达了作者对于时局的忧虑和对国家未来的担忧,通过描绘大江和中原的景象来表达这种心情。”大江已浪头白”意味着大江已经变得汹涌澎湃,而“中原未枣儿红”则暗示中原地区仍然战火纷飞、硝烟未散,尚未恢复往日的和平。
  • “折北不愁春水,吠南何必秋风。”这两句诗反映了作者对于局势的无奈和对和平的渴望。这里的“折北”可能指北方的军事冲突或战争,“吠南”则可能指的是南方的叛乱或动乱。诗人在这里表达了对于这些不稳定因素的恐惧,同时也表达了对于和平的向往。
  1. 作品赏析
  • 此诗通过自然景物的变化来隐喻国家局势的动荡不安。”大江已浪头白”和”中原未枣儿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前者描绘了江河的波涛汹涌,后者则暗示着中原地区的混乱,两者共同构成了一幅动荡不安的画面。
  • 这首诗的语言简练而富有力量,通过对大江、大河的描述,传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对未来的担忧。同时,通过对北方战事和南方叛乱的描述,诗人表达了对和平的渴望和对稳定的期望。
  1. 写作背景
  • 《得江西报六言十首 其一》是宋代诗人刘克庄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创作的一组诗作。这一时期,国家的局势非常动荡,各地的战争不断,社会秩序受到严重破坏。在这种背景下,诗人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以及对和平的渴望。
  • 同时,这也反映了诗人对时代变迁的深刻洞察和对国家未来命运的深切担忧。他的诗歌不仅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反映,也是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期待和展望。

刘克庄的《得江西报六言十首 其一》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精湛的艺术表现力,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和社会的深切关怀以及对未来的美好期许。这首诗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也是研究宋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资料。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