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见东山谢紫虚,时时独自撚吟须。
常凭香案监抄箓,时点朱砂为订符。
日里惯曾参宝语,夜深梦必入清都。
此心却恐多君事,废了工夫火一铢。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郢的作品。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和赏析:
第1句:“不见东山谢紫虚,时时独自撚吟须。”
这句诗的意思是说,我再也见不到东山上那位名叫谢紫虚的人,他常常一个人捻着胡须在思考问题。在这里,“捻”是指用手揉搓或梳理,“吟须”是指捻着胡须沉思。
第2句:“常凭香案监抄箓,时点朱砂为订符。”
这句诗的意思是说,我经常坐在香案前抄写符咒,有时还会用朱砂点定。这里的“监管抄箓”指的是抄写符咒的工作,而“订符”则是指用朱砂点定。
第3句:“日里惯曾参宝语,夜深梦必入清都。”
这句诗的意思是说,我白天习惯了听宝语(一种道教用语),夜晚则常常进入仙境般的梦境。这里的“宝语”可能是指道教的神秘语言,“清都”则是指仙境中的一个地方。
第4句:“此心却恐多君事,废了工夫火一铢。”
这句诗的意思是说,我担心自己的心思会被你的事务所干扰,以至于荒废了功夫。这里的“君事”可能是指你的事情,而“工夫”则是指功夫或时间。
整首诗通过对道士造箓、捻吟须、抄箓、订符、听宝语、入梦境等场景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道教修行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纷扰的忧虑。同时,诗人也在感叹自己被世俗事务所困扰,难以静心修炼。
赏析:
这首诗以道士造箓为主题,通过对道士生活场景的描绘,展现了道教修行生活的宁静与神秘。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将道士的生活细节展现得栩栩如生,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同时,诗人也通过对自己心境的描述,展现了对世俗纷扰的忧虑和对精神追求的渴望。整体而言,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思想内涵,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