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晓披衣寻杖藜,隔墙已见最繁枝。
老人无计酬清丽,夜就寒光读《楚辞》
诗中“清晓披衣寻杖藜,隔墙已见最繁枝”,描绘了诗人清晨起床寻找杖藜的情景,透过窗户看到邻家最为茂盛的树枝,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下面将对这首诗进行逐句释义并赏析:
- 清晓披衣寻杖藜
- 清晓:早晨,天刚破晓的时候。
- 披衣:指穿上衣服,起床的意思。
- 寻杖藜:寻找一根用来支撑身体的棍杖。藜是古代一种植物,常用来制作手杖。
- 隔墙已见最繁枝
- 隔墙:从自己的住处通过墙壁可以看见另一家的树木。
- 已见最繁枝:已经看到了最为茂盛的枝叶。
- 最繁枝:形容枝条繁茂,生机勃勃。
- 老人无计酬清丽
- 老人:此处可能指诗人自己,或是借指年岁较大的人。
- 无计酬清丽:无法用言语或行为来回应这清新美丽的景色。
- 酬:回应,酬答。
- 清丽:清新而美丽。
- 夜就寒光读《楚辞》
- 夜就:在夜晚就着微弱的灯光。
- 寒光:指月光或烛光,给人一种寒冷而清冷的感觉。
- 读《楚辞》:阅读《楚辞》这种充满古典韵味的文学作品。
- 《楚辞》:中国古代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
- 赏析:
- 这首诗通过对早春梅花的赞美和牡丹的贬抑,寄寓了诗人对高洁品性的追求以及对世俗风气的不满。梅花的早开与牡丹的盛开形成对比,梅花虽早,却不受世俗追捧,显得孤独而可贵;而牡丹因过于繁盛而被视作庸俗,反映了诗人对过于追求华丽、失去个性的世风的批评。
- 通过这种艺术手法,诗人表达了自己坚守清雅,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
- 此外,苏轼在这首诗中还巧妙地运用了象征手法,用梅和牡丹来代表不同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展现了他对生活的独到理解和深刻感悟。
苏轼的《黄州春日杂书四绝其三》不仅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色的诗,更是一篇充满哲思的人生感悟。它通过简洁的语言、深刻的意境、丰富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社会的批判。这首诗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为我们提供了了解苏轼这位文学巨匠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