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生井栏上,萧骚大如竹。
移来种堂下,何尔短局促。
茎青甲未解,枯叶已可束。
芦根爱溪水,馀润长鲜绿。
强移性不遂,灌水恼僮仆。
晡日下西山,汲者汗盈掬。
芦生井栏上,萧骚大如竹。
移来种堂下,何尔短局促。
茎青甲未解,枯叶已可束。
芦根爱溪水,馀润长鲜绿。
强移性不遂,灌水恼僮仆。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建的《赋园中所有十首》之三。全诗共二十句,每一句都充满了诗意,让人仿佛看到了一幅生动的画面。
“芦生井栏上,萧骚大如竹”。这句诗描绘了井栏上的芦荻,它们高大挺拔,宛如竹子一般。萧骚二字形容芦荻在风中的摇曳姿态,给人一种宁静而优雅的感觉。
“移来种堂下,何尔短局促”。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芦荻生长环境的不满。原来它们生长在井栏之上,而现在被移到了堂下。这种变化使芦荻变得短小局促,不再自由自在地生长。
第三,“茎青甲未解,枯叶已可束”。这句诗描述了芦荻的生长状态。虽然它们的茎部还很青翠,但叶子已经枯萎,可以捆绑起来。这暗示着季节的变化和时间的流逝。
第四句,“芦根爱溪水,馀润长鲜绿”。这句诗赞美了芦荻对溪水的喜爱。它喜欢溪水的滋润,因此长得又鲜又绿。这也反映了植物对自然环境的依赖。
“强移性不遂,灌水恼僮仆”。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改变芦荻生长环境的想法的质疑。他认为强行改变芦荻的生长环境是不合适的,甚至有些愚蠢。同时,他还担心这样做会打扰到人们的日常生活。
“晡日下西山,汲者汗盈掬”。这句诗描绘了夕阳西下的景象,以及劳作的人们劳累的情景。他们为了取水而忙碌,汗水洒满了双手。这进一步强调了生活的艰辛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这首诗通过对芦荻生长环境的描绘和对人们生活状态的反思,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独特见解。它不仅具有深厚的艺术价值,还蕴含着丰富的哲理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