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中夜行不见月,上下不辨山与谷。
前呼后应行相从,山头谁家有遗烛。
跫跫深径马蹄响,落落稀星著疏木。
行投野寺僧已眠,叩门无人狗出缩。
号呼从者久嗔骂,老僧下床揉两目。
问知官吏冒夜来,扫床延客卧华屋。
釜中无羹甑实尽,愧客满盎惟脱粟。
客来已远睡忘觉,僧起开堂劝晨粥。
自嗟奔走闵僧闲,偶然来过何年复。
留诗满壁待重游,但恐尘埃难再读。
【注释】
1.次韵子瞻宿南山蟠龙寺:这是苏轼在黄州所作的一首诗,苏轼和苏辙是兄弟,所以称为“子瞻”和“少游”。苏轼在黄州期间曾与弟弟一同游览南山。这首诗即是苏轼和弟弟在南山蟠龙寺过夜后所题的诗。
2.谷中夜行不见月(“谷中夜行”四句):“谷中夜行”即指他们晚上行走在山谷间的情景,“不见月”是说天色已晚,月亮被山头遮挡看不见了。
3.前呼后应行相从(“跫跫”(qiónɡ)深径马蹄响、落落稀星著疏木):“前呼后应”形容他们行走时有人在前面引导,后面有人跟随。“跫(qún)”,脚步声。“深径”是指山路崎岖,难以通行。“马蹄响”是说他们的马在崎岖的山路上行进发出的声音。“落落稀星著疏木”是说稀疏的星光映照在稀疏的树林上的景象。
4.行投野寺僧已眠(“叩门无人”四句):“投”是投宿的意思。“叩门无人狗出缩”是说敲门没有人应答,只有狗躲闪着不敢出来。“号呼”、“嗔骂”、“揉两目”都是形容他们敲了很久门也没有人开门的情景。
5.问知官吏冒夜来(“釜中无羹甑实尽”):“釜中无羹甑实尽”是说锅里没有饭了,甑里没有粥了,用来比喻家境贫寒,生活困苦。“愧客满盎惟脱粟”是说惭愧的是客人,因为自己家没有好菜好饭招待客人。
6.客来已远睡忘觉(“僧起开堂劝晨粥”):“客来已远”意思是客人离去了,“僧起开堂”是指寺庙里的僧人起床准备早餐。“劝晨粥”是说僧人给客人准备了早晨的粥。
7.自嗟奔走闵僧闲(“偶然来过何年复”):“自嗟”是自我感叹的意思。“奔走”是说奔走奔波,劳累不堪。“悯僧闲”是指怜悯僧侣清闲无事,无所事事。“偶然来过”是说这次来寺庙拜访只是偶尔的事情。“何年复”是说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再次来访。
8.留诗满壁待重游(“但恐尘埃难再读”):“留诗”是留下诗作的意思。“满壁”是指墙壁上到处都写满了诗作。“重游”是指再次游览寺庙。“但恐尘埃难再读”是说只怕灰尘覆盖住了这些诗词,使得我们无法再次阅读它们了。
赏析:
这是一首记事抒怀的诗。作者在《东坡志林》卷二中说:“子瞻宿蟠龙寺,余往见之,则僧院荒颇不可处,而其东小园甚幽雅。有竹柏数千株,修茂苍翠;又有高台,下瞰大江。”可见此诗所描写的景色,是发生在作者和弟弟苏轼同游蟠龙寺时的事。当时正值深夜,诗人在山谷中穿行,却不见明月当空,也辨不清山与谷的界线。于是便大声呼唤同伴,两人互相搀扶同行。当他们来到山顶上,只见一位农家正在点烛,这情景使诗人感到新奇有趣。接着他又写了他所见的山路上的情景:一阵阵的马蹄声由远而近,接着又由近而远地消失。在这寂静的深夜里,只有稀疏的星星点缀在稀疏的树林上。这时,他正要去投宿一所寺庙,不料敲门竟无人应答,只得自己找门。原来那狗早已躲在门旁不敢出来了。好不容易等到寺中的僧人开门,可是那和尚却还在揉着眼睛。原来这位和尚一夜未眠。苏轼这才得知原来他们是官吏前来夜间访友,并且还误了时辰。于是他只好把饭菜送到僧人房中,并请僧人为他开了一床客房让他睡觉。僧人见他衣衫褴褛,十分同情,便端出了一锅热腾腾的饭菜给他吃。饭后,他便向僧人请教如何煮饭。僧人告诉他只要把米淘洗干净放在锅里,再在上面盖一层干净的湿布就行了。苏轼听后十分惭愧,因为自己的家里连一顿像样的饭菜都做不出来,只能勉强应付客人。最后他只好告别僧人继续赶路了。
此诗语言平白如话,却写得含蓄曲折,耐人寻味。全诗共八句,每四句为一组,每组的前两句分别描绘了夜行所见之景;第三句是叙事;最后两句则是抒情。这种章法结构,使得诗歌既具有叙事性,也具有抒情性。
诗中运用了许多生动的细节,使整首诗歌显得形象逼真。例如“上下不辨山与谷”一句,就描绘了深夜行走时视线模糊、分辨不清的景象,使人感到诗人此时的心情是多么沉重和郁闷。又如“僧起开堂劝晨粥”一句,则通过写僧人起身准备早餐的动作,表现了僧人的生活状况和对客人的款待态度,同时也暗示了客人的离去和诗人心情的愉悦。此外,全诗还采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使诗歌更加生动感人。如“跫(qiónɡ)”“落落”“磬(jiàng)”“脱粟”等词语的使用,都富有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