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吏岂厌事,厌事日堕媮。
著书虽不急,实与百世谋。
问吏所事何,过客及系囚。
客实虚搅人,囚有不自由。
办之何益增,不办亦足忧。
嗟此谁不能,脱去使自收。
幽幽南山麓,下有溪水流。
溪上亦有堂,其水可濯漱。
终日不见人,惟有山鹿呦。
是时夏之初,溪冷如孟秋。
山椹黄笠展,林笋紫角抽。
朝取笋为羹,莫以椹为羞。
溪鱼鲤与鲂,山鸟鸴与鸠。
食之饱且平,偃仰自佚休。
试探箧中书,把卷揖前修。
恍如反故乡,亲朋自相求。
蔚如瓮中糟,久熟待一篘。
为文若江河,岂复有刻锼。
尚何忆我为,欲与我同游。
我虽不能往,寄诗以解愁。
闻子瞻将如终南太平宫溪堂读书
为吏岂厌事,厌事日堕媮。
著书虽不急,实与百世谋。
问吏所事何,过客及系囚。
客实虚搅人,囚有不自由。
办之何益增,不办亦足忧。
嗟此谁不能,脱去使自收。
赏析:
这首诗是苏轼写给他的好友张方平的一首送别诗。在这首诗中,苏轼以一位友人的身份,表达了对友人的关心和祝福,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感慨和无奈。
首二句“为吏岂厌事,厌事日堕媮。”表达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烦之情。他认为,当官的人不应该只满足于眼前的利益,而应该追求更高的理想。然而,现实中的官员们却往往为了个人的私利而堕落,这种堕落的行为使得他们失去了原本应有的道德品质。
“著书虽不急,实与百世谋。”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写作的态度。他认为,虽然写作不是当前最紧迫的任务,但是通过写作可以积累知识、传承文化,为后世提供参考。
第三四句“问吏所事何,过客及系囚。”表达了作者对于官吏的职责和行为的观察。他认为,官吏们不仅要关注自己的利益,还要关注民众的需求,对待过客和囚犯要公平公正。
“客实虚搅人,囚有不自由。”表达了作者对于过客和囚犯的同情。他认为,这些过客和囚犯都是无辜的人,却被官府当作负担和累赘来对待。
接下来的六句“办之何益增,不办亦足忧。”表达了作者对于处理事务的看法。他认为,无论是处理事务还是对待过客和囚犯,都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是否必要。如果不必要的事情就不必去做,即使做了也可能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嗟此谁不能,脱去使自收。”表达了作者对于解脱困境的愿望。他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运和选择,应该根据自己的能力来决定自己的道路。
最后八句“幽幽南山麓,下有溪水流。溪上亦有堂,其水可濯漱。”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他认为,南山的景色非常美丽,山下的小溪流水潺潺,清澈见底。
“终日不见人,惟有山鹿呦。”表达了作者对山林生活的向往。他希望有一天能够远离喧嚣的城市,回到大自然中去享受宁静和自由的生活。
接下来五句“是时夏之初,溪冷如孟秋。”表达了作者对季节变换的感受。他觉得夏天刚刚开始,溪水却已经像秋天一样寒冷了。
“山椹黄笠展,林笋紫角抽。”表达了作者对山林植物生长的赞赏。他发现山上的山莓已经成熟了,而树林中的竹笋也在悄悄地生长着。
“朝取笋为羹,莫以椹为羞。”表达了作者对于食材选择的思考。他认为应该根据自己的口味来选择食物,而不是盲目跟风或者受到他人的影响。
“溪鱼鲤与鲂,山鸟鸴与鸠。”表达了作者对于动物生活的观察。他看到溪中的鲤鱼和鲂鱼在欢快地游动着,而山中的鸟儿和鸽子也在自由地飞翔着。
“食之饱且平,偃仰自佚休。”表达了作者对饮食的享受。他认为吃的食物既美味又健康,让人感到身心愉悦。
最后两句“试探箧中书,把卷揖前修。”表达了作者对于学问的追求。他想从书本中找到智慧和启示,以便更好地面对生活和工作的挑战。
最后一句“恍如反故乡,亲朋自相求。”表达了作者对于亲情的重视。他觉得无论走到哪里都应该不忘家乡亲人和朋友的支持和帮助。
整首诗语言简洁明了,情感真挚感人,充分体现了苏轼的才华和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