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前冬后,沙飞石走。
时节到来,不容袖手。
兴化虽无驱风走电之谋,也要应个时候,一九二九。
【注释】
偈颂:佛教经文诵读时所用的韵文,类似佛歌。七十六首:指唐代高僧惠然所作的七十六首偈颂。其三十四:此诗选自《全唐新编大藏经》中的“慧然卷”中的“偈颂七十六首”之三十四。冬前冬后,沙飞石走,意谓冬天来临前后,飞沙走石。时节到来,不容袖手,意谓季节到了,不能袖手旁观。兴化:即扬州,当时是江南的一个州。应个时候,一九二九:意谓应当在适当的时间行动。一九二九,指冬季,也指农历九月(阳历10月到11月下旬)。
【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扬州地区冬季的气候特点和人们的行动态度。
首句写冬前的天气情况。“冬前冬后”,指冬季来临前后。“沙飞石走”,形容冬季风大沙多、天候恶劣的天气情况。这两句从侧面烘托了冬前的严寒,同时为下文的议论作铺垫。
次句点题,直接表明作者的观点。“时节到来”,指冬季到来之时。“不容袖手”,是说不应袖手旁观等待别人来解救。作者认为,既然冬天已经到来,就不能不采取行动。
末两句是说,即便没有驱寒除雪的办法,也要根据季节的变化,采取相应的措施。这里的关键是“一九二九”。古人把冬至以后的一段时间分为三个时段:一九、二九、三九。一九指的是冬至后的第一天,二九指的是冬至后的第七天,三九则是冬至后的第十五天。这里说的“一九二九”,是指冬至后的第九天。作者认为,虽然不能像兴化一样拥有驱寒除雪的能力,但也应该根据节气的变化,适时地采取一些应对措施,如适当增加衣物、注意保健等。
整首诗通过对冬季天气特点的分析,表达了作者对时事的态度和行动主张。它既体现了作者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又展现了他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