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怜一等人,不善又不恶。
一边说参禅,一边取娱乐。
贵得生死间,都不受寂寞。
此云痴种子,要觅扬州鹤。
【注释】
“可怜”二句:指那些不修行,但也不为非作歹的人。
“一边说参禅”句:指这些人一面说要修禅,一面却又取乐。参禅,即禅宗。禅宗讲究顿悟,强调“直下承当”。
“贵得”二句:指这样的人,在生死轮回中,却不受寂寞之苦,因为他们的世俗欲求已经得到了满足。
“此云痴”三句:《楞严经》上说:“痴爱者有五等:一者贪,二者瞋,三者慢,四者疑,五者痴。”这里的痴种子,就是指这种人。要觅扬州鹤,扬州鹤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仙鹤,相传它能飞到扬州去,因此人们就希望找到它作为长生不老的象征。
【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一些不修行、不犯戒律的人的生活。他们虽然不修行,但也不犯法;既不是善人,也不是恶人。他们既不想通过修行来达到涅槃的境界,也不愿沉沦于六道的苦海。他们既不为世俗所累,也不为佛法所缚,既不为名色所动,也不为利养所驱。他们既不贪恋世俗生活,也不追求出世解脱。他们既无嗔恚之心,也无邪僻之欲。他们既不傲慢自大,也不自卑畏缩,既无怀疑之心,也无执著之心。他们既不愚痴无知,也不聪明过人,既不痴顽木讷,也不机灵狡诈。这样的人,就是所谓的“痴种子”,也就是佛家所说的“痴福之人”。“痴福之人”,就是那些不修行、不守戒律而又能享受幸福快乐的人。《楞严经》说:“痴爱者有五等:一者贪,二者瞋,三者慢,四者疑,五者痴。”这里的痴,就是指的这类人。诗中说的这种“痴福之人”,就是这样一种人。
《楞严经》还说过:“夫痴者有五:一曰执有我人,二曰执空我人,三曰执有假人,四曰执有因缘人,五曰执有果报人。”所谓五痴,是指五种不同类型的痴心妄想。这五种痴心妄想分别是:一是执有我(执着于自我)的痴心妄想;二是执有空(执着于空无)的痴心妄想;三是执有假(执着于幻相假相)的痴心妄想;四是执有因缘(执着于因果缘起)的痴心妄想;五是执有果报(执着于因果报应)的痴心妄想。
《楞严经》又说:“夫痴者,谓五阴习气,故名为痴。”这里所说的五阴习气,就是指的五种类型的痴心妄想。所谓五阴习气,就是指五种与人性有关的心理现象:一是我见,二是我所见,三是我我所,四是我我所依处所依处见,五是我所见依处见。这五种心理现象都是由于人执我而引起的。
“一边说参禅”三句:意思是这些人一面说要修行,一面却又取乐。
“贵得”二句:意思是这些人在生死轮回中,却不受寂寞之苦,因为他们的世俗欲望已经得到了满足。
“此云痴”三句:《楞严经》上说:“痴爱者有五等:一者贪,二者瞋,三者慢,四者疑,五者痴。”这里的痴,就是痴心妄想。要觅扬州鹤,扬州鹤是传说中一种会飞到扬州去的仙鹤,所以人们就希望找它来作为自己长生不老的象征。
这首诗写的对象是一群不修行、不守戒律但又不违法的人。这些人既不是善人,也不是恶人;既不想通过修行来达到涅槃的境界,也不想沉溺于六道的苦海;既没有嗔恚之心,也没有邪僻之欲;既无傲慢自大之心,也无自卑畏缩之心;既无怀疑之心,也无执著之心;既不是愚痴无知,也不是聪明过人;既不是痴顽木讷,也不是机灵狡诈;既不是执有我、执有空、执有假、执有因缘、执有果报的痴心妄想;既不是五阴习气;既不是执我见、我所见、我我所、我我所依处所依处见、我所所见依处见的痴心妄想。这些特点,都表明这些人是一类特殊的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