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书惊日短,弹剑惜春深。
注释:我写诗惊动了太阳,弹剑却因春色而伤感。
赏析:此诗为杜甫晚年所作,诗人在成都的浣花草堂里闲居时作。“著书惊日短,弹剑惜春深。”是说读书的时间太短,弹剑的时候又太长。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短暂的感慨和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之情。
著书惊日短,弹剑惜春深。
注释:我写诗惊动了太阳,弹剑却因春色而伤感。
赏析:此诗为杜甫晚年所作,诗人在成都的浣花草堂里闲居时作。“著书惊日短,弹剑惜春深。”是说读书的时间太短,弹剑的时候又太长。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短暂的感慨和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之情。
诗句原文: 人游曲江少,草入未央深。 1. 注释分析: - 人游曲江少:描述了人们游览于曲江的情景,暗示曲江是一个美丽的地方,人们在这里游玩。 - 草入未央深:草长到了未央宫的深处,可能暗示了某种荒凉或衰败的景象。 2. 赏析: - 意境之美:此诗通过“人游曲江”与“草入未央”的对比,描绘了一个既繁华又荒废的复杂情境。一方面体现了历史的辉煌,另一方面反映了现实的沧桑。这种对比增强了诗意
【注释】 “孤云”二句:形容静谧的秋空中,只有孤零零的白云悠悠地飘来。 “还”:又,再。 “远籁”二句:指秋风声在空旷寂静的秋天里远远传来。 “籁”:风的声音。 “萧萧”二句:用拟人手法写风吹落叶之声。 “萧萧”:风声。“萧萧”本指马嘶声,这里借以写秋风声,也暗指落叶声。 “落霞”二句:指晚霞映照下的山峦。 “飞”:指夕阳西下。 “暝色”句:指傍晚时分天色渐暗。 “江流”二句:江水向东奔流不息
【注释】 地遥:地面遥远,指山高。群马小:群马奔驰在宽阔的地面上显得十分微小。天阔一雕平:天空辽阔得像一只飞鸟平展着双翼。 【赏析】 此诗描绘了一幅开阔壮丽的图景。前四句描写诗人登上高山之后所看到的远景,后四句写诗人在高处俯视大地时所看到的近景。首二句写远,次二句写高,第三、四句则写低,第四句又回到高处,最后一句又回到远。这样从上而下,从高到低,再由低回高,层次清晰,脉络分明。
【注释】: 江边的花朵,在寒冰的覆盖下,迎着微风开放;山间溪流,顺着山势向池中奔流。 【赏析】: 此诗为《江行无题一百首》组诗中的第九十四首。诗人以“凌霰”、“入池”等自然景象,勾勒一幅江南初春景色图,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诗的开篇两句“江花凌霰发,山溜入池深”,描绘了一幅江南初春的美景画面。江边的花朵在寒冰的覆盖下,迎着微风开放,仿佛是春天的到来;而山间溪流顺着山势向池中奔流
注释:门前有前朝的大树,心中牵挂着离别后的山峰。 赏析:诗的前两句描写了诗人在门前所见的景象,门掩前朝树,心垂别郡峰。这两句诗中,“门”和“前朝树”是诗人的视点,“门掩”和“前朝树”是诗人的焦点。诗人通过这两个词语,表达了他对过去时代的留恋之情。而“心垂别郡峰”则是诗人的主观感受,他用“心垂”一词,形象地描绘了他内心的不舍之情。他不仅留恋过去,还对离别后的山峰产生了深深的思念之情。
【注释】远屿:远处的岛屿。迎墙出:从岸边伸出。寒林:冷杉树。岸回:岸边曲折。赏析:此诗写景,以简炼的语言,描画了一幅冬日雪景图。全诗意境优美,富有画意
【注释】 长风:大风,形容气势雄壮。 射雕天:射向高空的箭靶。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作品。全诗意境高远,想象奇特,语言豪迈,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长风跃马路”句,写大风吹动长马鬃,使马匹飞奔起来,好像在马路上跳跃一般。这一句运用比喻手法,把长马鬃比作狂风,突出了风的力量之大、速度之快。 “小雪射雕天”句,写雪花像箭一样射入天空,形成美丽的雪景。这里用“射雕天”来形容雪花的速度和高度
【注释】: 古木风烟尽,寒潭星斗深:古树凋敝,山野寂寥,只有寒气逼人。 【赏析】: 此诗写诗人在幽静的山水之间,感到孤独寂寞的心情。首句写“古木”凋敝,“风烟”寂寥,点出一片清冷荒僻的景象。二句写“寒潭”深邃幽暗,“星斗”闪烁,更增添了环境的凄清。全诗用典精当,意境深远,耐人寻味
注释:渡过河时,旗帜随风飘扬;巡视部门时,雨水沾湿了车。 赏析:这是一首描写公务出行的诗,诗人通过描绘渡河和巡视部门的场景,表达了自己忙碌的工作态度。首句“渡河风动旆”,描绘了渡河时,风力带动旗帜飘扬的景象,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渡口的繁忙景象。次句“巡部雨沾车”,则描绘了巡视部门时,雨水沾湿了车轮的情景,进一步衬托出公务出行的艰辛与繁忙。整首诗语言简洁明了,意境深远,通过描绘渡河和巡视部门的场景
【注释】: 重:高。玉绳:星名,即天狼星。天近:指天体接近地面。 【赏析】: 此首咏露和月的佳作。前两句写露重,后两句写月低。全诗用词简练,意境幽深。作者巧妙地运用“金”“玉”“重”“低”等字,把露、月描绘得如梦如幻,令人遐想联翩
注释翻译:鸟儿飞回,山杉随着雪花飘落。僧人离去,石上积满云雾。 赏析:《鸟归杉随雪》和《僧去石沉云》两句诗描绘了一幅寂静而神秘的自然景色图。第一句“鸟归杉随雪”,描绘了一幅鸟儿归来、与杉树共舞的静谧画面,展现了大自然的和谐与美丽。第二句“僧去石沉云”,则描绘了一个僧人离去后,石上的云彩逐渐消散的画面,给人一种空灵而宁静的感觉。整首诗通过细腻的观察和生动的描绘
【注释】 其十一:诗篇的第十一首。其,第一人称代词;道姓,询问姓氏;旋移家:不久又搬家了。 【译文】 多年没有说姓氏,几天就换了新家。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在战乱中流离转徙的感慨。前两句说自己多年没有问人家姓什么了,因为战争的缘故,自己已经很久没有安顿下来,也没有时间去问人家。后两句说,不一会,我就搬了家。“几日”指不长时间,这里指战争爆发后,诗人所住的村庄很快就被敌人占领了。“旋移家”
【注释】 ①通番垒:即“通蕃”。唐初,唐太宗以“天可汗”自居,对西北少数民族实行招抚、羁縻政策。 ②降兵:指唐军被吐蕃打败后投降归唐的将士。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在成都草堂期间写的,写于公元763年。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但吐蕃乘机进犯西南边疆,攻陷剑南西川节度使严武所据成都。杜甫对此非常愤慨,于是写了这首诗,表达了他对国家大事的关心,以及对朝廷不能抵御外侮的担忧。全诗语言平白如话
注释与赏析: - 露下牛羊静:天刚刚亮,牛羊们静静地吃着草。 - 河明桑柘空:阳光照在河面上,桑树和柘树的叶子已经落光了。 这首诗描写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田园风光画面。诗人用简洁的语言描绘了牛羊悠闲地吃草、阳光照耀下的河水和落光叶子的桑树和柘树等细节,生动地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景色。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注释】 断:断绝。城隍:城墙和护城河。回:环绕。 赏析: “林断”二句,是写山中景色。诗人由山间行至林间,发现山中林木参天,遮断了视线,仿佛山中的城池、护城河都从树林中穿出。再往前行,便看见江水在群山之间曲折流淌,形成岛屿。 这首诗是作者游历庐山后所作。首联先写山势的险峻。颔联写山中景色。颈联写江水曲折。尾联写登高望远,心胸开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