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三更风起,吹皱一池春水。
鱼龙头角峥嵘,露柱振腮摆尾。
虾蟆㪍跳上天,鸭儿惊得匾觜。

【注释】

偈颂:梵语“偈”是佛教经文中的一种文体,用韵文来表达佛理;“颂”是一种赞颂的体裁。偈颂指用韵文形式来颂扬佛理。一百零二是唐代僧人贯休所作的一首五言诗。三更:古代把晚上十点到凌晨两点称为“中夜”,把凌晨两点到三点称为“夜半”,把三点到五点称为“平旦”,把五点到七点称为“日出”,把七点到九点称为“食时”,把九点到十一点称为“日中有”,从中午到午后为“日昳”,从午后到黄昏为“隅中”,从黄昏到半夜为“日短”,从半夜到鸡鸣为“夜半”,鸡鸣起到天明为“平旦”。

风起:起风。

春水:春天的水。

鱼龙头角峥嵘:鱼头高昂,鱼角峥嵘。

露柱:像露珠一样晶莹的柱子。振腮摆尾:鱼摆动尾巴。

虾蟆㪍(wěi):蝌蚪。㪍,音同“蛙”。

跳上天:跳到天上。

匾觜(zhì):鸭子惊飞时的嘴部张开的状态。

【赏析】

这首《偈颂》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一个美丽的春夜。诗人通过细腻的观察,将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面展现在读者面前。

首句“昨夜三更风起”,描写了夜晚三更时分起风的情景。三更通常指夜深人静之时,此时风起,给人一种宁静而又神秘的感受。接着,诗人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面:“吹皱一池春水”。春风轻拂,水面泛起涟漪,仿佛春水被风吹得波纹荡漾。这一句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观,也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和敬畏之情。

诗人转向水中生物的描述:“鱼龙头角峥嵘,露柱振腮摆尾。”这里,诗人将鱼比作一位高贵的人物,鱼头高昂,鱼角峥嵘,形象生动。同时,鱼摆动尾巴的动作也显得十分优雅,仿佛在翩翩起舞。这一句不仅展示了鱼的美丽姿态,也体现了诗人观察入微的观察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最后两句“虾蟆㪍跳上天,鸭儿惊得匾觜”,则描绘了一幅更为奇特的画面。虾蟆跳跃着跳上天空,而鸭子因为受到惊吓而张开嘴巴。这一对比更加突出了虾蟆的轻盈与自由,同时也反映了鸭子的惊恐与不安。这两句诗句不仅增加了诗歌的幽默感,也使整首诗更加生动有趣。

这首诗通过对春夜景象的描绘,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与生机勃勃。同时,诗人还巧妙地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得诗歌更具艺术感和感染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