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灭佛种,破除家计。
不是别人,杨岐五世。
禅道耳边风,佛法眼中翳。
问渠将底为人,尚有随身赤契。

【注释】

断灭:指断绝佛教的因果轮回之说。

佛种:即佛法,也泛指佛教的教义。

杨岐(yáng jī)五世:五代杨岐派禅师。杨岐,地名,在今陕西省扶风县西南,因地得名。杨岐宗系五祖弘忍大师之弟子神秀所传,其法门以《金刚经》为主,主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五祖弘忍将衣钵传给神秀后,神秀又传于其弟子惠能。惠能于674年受法,675年在韶州大梵寺讲《金刚经》,创立了禅宗六代祖师之一的曹溪宗。

赤契:契约、合同。

【赏析】

这首禅诗以问答体的形式写成,通过问答来表达作者对禅理的理解和感悟。首二句说禅家要断灭一切佛家的因果报应之说,破除一切世俗的打算;三、四句是问:不是别人,杨岐五世,他究竟为什么如此?五、六句是答:禅道耳畔风,佛法眼中翳,问渠将底为人?尚有随身赤契。

全诗从“问渠”开始,一反前文对禅宗的肯定,转而提出疑问,然后逐一回答。诗人用“禅道”“佛法”两个概念,作为提问和回答的基础。这两个概念分别表示佛家的学说和修行实践。诗人在提问中把“禅道”、“佛法”都看作是虚无的东西,认为它们都是耳边之风,眼中之翳,不值得重视。诗人在回答时,则把禅道和佛法看作是真实的存在,认为它们都是实实在在的东西,值得重视。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传统禅学观点的否定态度。

诗人又进一步提出疑问:“问渠将底为民?”意思是,他究竟是为什么而修行呢?诗人的回答是:“尚有随身赤契。”这句话的意思是:他虽然抛弃了世俗的名利,但仍然保留了与世俗利益相关的东西,也就是随身携带着世俗利益的契约。这里,诗人用“赤契”一词比喻世俗利益,认为世俗利益仍然是人的存在基础。

整首诗通过对禅理的探讨,表达了诗人对于世俗利益的看法和态度。他认为,虽然人们可以追求解脱生死轮回的痛苦,但却不能完全脱离世俗的利益关系。因此,他主张既要修习禅宗之道,也要关注世俗利益的问题。这种观点既体现了他的禅宗思想,也反映了他对现实生活的深刻理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