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与理冥,神与境会。
碎维摩床,断毗卢髻。
碧眼黄头着眼觑,百杂碎。

【译文】

智慧与道理融为一体,神与境界相通相应。

打碎维摩诘的床席,剪断毗卢遮那的发髻。

碧眼黄头的人瞪着眼睛看,百种杂碎纷至沓来。

【注释】

智:指智慧。

理:指道理。

冥:融合。

境:指境界,这里指佛的境界。会:相通相应。

维摩诘:古印度人名,意译“净名”。佛教高僧,曾于南方游化,后入北印度,为释迦牟尼弟子。传说他住在拘尸那竭城(今印度舍卫城)之竹林中,故后人称其为“竹林和尚”。

毗卢遮那:梵语“毗卢遮那”音译的省称,意为“光明遍照”。佛教认为,此尊佛是未来世一切诸佛的应身。

碎:打碎。

维摩诘床:即维摩诘所住的精舍。

毗卢遮那髻:即毗卢遮那佛像头上的宝珠式发髻。

碧眼:古代印度人眼珠呈蓝色,故称。

黄头:古代印度人头发呈黄色,故称。

觑(qū):窥视。

百杂碎:形容事物纷繁复杂。

赏析:

这首偈颂表达了诗人对佛法的理解与体会。诗中“智与理冥,神与境会”,描绘了诗人在修行过程中,对智慧与道理的深刻理解,以及精神与境界的高度融合。接着,“碎维摩床,断毗卢髻”,形象地描述了诗人对维摩诘和尚的崇敬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他对佛法的虔诚信仰。最后,“碧眼黄头着眼觑,百杂碎”,则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对佛法的深入领悟,以及他在修行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挑战。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佛法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理解和追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