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苦炎热,蜡人何似生。
火云烹得解,解后却完全。
堪笑云门老,杲掣风颠,通身臭汗。
微凉生殿阁,打失鬼精魂。
要会诸佛出身处,驴年驴年。
【注释】:
- 偈颂一百一十七首:这是唐代僧人惠能所作的诗。偈颂是佛教的一种文体,用韵文写成的佛经讲说。
- 其七十六:这是第七十六首偈颂。
- 六月苦炎热:六月天气酷热。苦,苦闷。
- 蜡人何似生:像蜡制的人也不如活着的人。蜡人,即木雕泥塑的偶像,用来祭祀或作殉葬之物。
- 火云烹得解:用火焚烧(火云)使之融化、溶解。比喻使某种情况得以解脱。
- 解后却完全:解除了束缚之后反而完全彻底。
- 堪笑云门老:值得嘲笑的是云门寺的老和尚(云门寺为慧可大师住持的寺庙)。云门,地名,今属湖南衡阳市。
- 杲掣风颠:指惠能大师在禅宗顿悟时,忽然从风中跌倒。
- 通身臭汗:浑身上下全是汗水。
- 微凉生殿阁:微凉的感觉渐渐降临到殿堂和楼阁之中。
- 打失鬼精魂:丧失了精神活力和魂魄。
- 要会诸佛出身处,驴年驴年:要想领悟佛祖出家的本意,真是“驴年马月”的事啊!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偈颂诗,通过描绘炎热的夏日景象以及惠能大师顿悟时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禅宗顿悟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
第一句“六月苦炎热”,诗人以强烈的对比手法,将夏日的酷热与蜡人的冰冷进行了鲜明的对比,从而突出了夏日的炎热程度。第二句“蜡人何似生”,则进一步指出,即使是像蜡制的人一样冰冷的雕像,也不如活着的人来得真实生动。这里的“蜡人”既指雕像,又暗指那些被世俗观念所束缚、无法真正自由生活的人们。
第三句“火云烹得解”,诗人运用“火云”这一意象,形象地描绘出夏日里炙热难耐的气氛。接着,“解后却完全”,则表达了经过火炼之后,人们的思想得到了彻底的净化和提升。这里的“解”字,既是佛教用语,又是佛教修行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意味着通过禅定等方法,使得内心的烦恼和杂念得到消除。
“堪笑云门老”一句,诗人以云门寺的老和尚为例,讽刺那些固守传统观念、不肯接受新鲜事物的人们。而“杲掣风颠”,则形容了惠能大师在顿悟时的状态,仿佛突然间从风中倒下一般,表现出了一种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
最后两句“微凉生殿阁,打失鬼精魂”,则是诗人对整个场景的总结和升华。这里既表达了夏日微凉带来的惬意感受,又寓意着随着夏日的结束,那种浮躁、疲惫的心态也会随之消散。而“微凉生殿阁”,更暗示了禅宗顿悟的清凉和宁静。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语言,展现了夏日的炎热与心灵的清凉之间的对比,同时也反映了禅宗顿悟对于人们心灵净化的重要性。诗人通过对夏日景象的描绘和对禅宗顿悟的赞美,表达了自己对于人生真谛的深刻感悟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