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身是口,说得一半。
通身是眼,用得一橛。
用不到处说有馀,说不到处用无尽。
所以道,当用无说,当说无用。
用说同时,用说不同时。
诸人若也拟议,西峰在你脚底。
偈五首 其一
通身是口,说得一半。
通身是眼,用得一橛。
用不到处说有馀,说不到处用无尽。
所以道,当用无说,当说无用。
用说同时,用说不同时。
诸人若也拟议,西峰在你脚底。
注释:
- 偈五首 其三:这是第三首偈语。
- 通身是口,说得一半:全身就像是一张张口,但只说了其中的一半。
- 通身是眼:全身就像是一对眼睛,但只用了一半的功能。
- 说不到处用无尽:在表达不到的地方却用了无尽的话语。
- 所以道:因此要领悟这个道理。
- 当用无说,当说无用:该使用的时候不需要言语,该说话的时候不用言语。
- 用说同时,用说不同时:使用和说话是相辅相成的,但是在不同的情境下有不同的作用。
- 诸人若也拟议:如果你对此有所思考或打算。
- 西峰在你脚底:西峰就在你的脚下,比喻道理非常浅显易懂,容易被接受。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一个深刻的哲学道理:真正的理解和智慧不在于过多的言语,而在于对事物本质的深刻洞察。就像全身的眼睛只需要使用一只眼,全身的嘴只需说一半的话,这样就能捕捉到事物的本质。
诗中的比喻非常生动形象,通过“口”和“眼”这两个日常可见的身体部位来说明理解与表达的关系。同时,诗中还提出了一种哲学思想——当需要表达的时候不需要言语,当不需要言语的时候可以用语言来沟通,这体现了东方哲学中强调的“言简意赅”的思想。
最后两句进一步阐释了这个观点,指出在使用和说话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但在不同的情况下,它们的作用是不同的。这种思想体现了道家哲学中的“无为而治”,即通过顺应自然的方式达到和谐的状态。
这首诗以其简洁的语言和深邃的思想,展现了一种超越时空的智慧,值得我们深思并在生活中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