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宿颔下长髭须,净饭宫中生悉达。
西天此土绝知音,千古万古阿剌剌。
【注释】
偈颂:佛教中一种韵文,用来唱诵佛经或讲说教义。七十六首:唐代诗人贾岛作的一首偈颂。其内容为:僧言下生便有缘,宿觉名僧不自传。土床石枕无何事,长在人间作道人。此偈颂以“土”和“僧”为主题,通过描绘僧人的形象、生活状态,表达了作者对修行者生活的理解和感悟。
颔下:下巴下方。髭须:胡须。净饭宫中:即释迦牟尼成道的地方,位于古印度。悉达:即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名叫悉达多,后来成为释迦牟尼的接班人,即释迦牟尼的继承人。此句意为:释迦牟尼成道后,他的胡须长在了下巴下方。
西天:指印度教中的西方极乐世界。此句意为:释迦牟尼成道后,他的修行之地就在西方极乐世界,那里没有知音(理解他的人)。
千古万古:形容时间长久,永远不变。阿剌剌:梵语,意为“永恒的存在”。此句意为:释迦牟尼成道后,他的修行之地——西方极乐世界,永远存在,永恒不变。
【赏析】
本诗是唐代诗人贾岛创作的一首偈颂。这首诗以“土”和“僧”为主题,通过描绘僧人的形象、生活状态,表达了作者对修行者生活的理解和感悟。
“土宿颔下长”一句,以“土宿”代指僧人,通过描绘僧人颔下的胡须形象,表达了僧人的生活状态和修行环境。颔下胡须的形象,既是一种生理特征,也象征着僧人的生活简朴、清净。
“净饭宫中生悉达”一句,通过“净饭宫”代指释迦牟尼成道的地方,将释迦牟尼比作一个伟大的人物。这一形象的塑造,不仅展现了释迦牟尼的伟大地位,也表达了作者对修行者精神世界的向往和追求。
“西天此土绝知音”一句,通过“西天”代指释迦牟尼成道后的修行之地——西方极乐世界,而“此土”则代指人间。这一对比,既揭示了释迦牟尼成道后的修行场所与人间的不同,也表达了作者对修行者与世俗之间关系的深刻理解。
“千古万古阿剌剌”一句,以“阿剌剌”形容释迦牟尼成道后的修行场所——西方极乐世界的永恒存在。这一形象的塑造,既体现了作者对修行者精神境界的赞美和向往,也表达了对于修行者精神追求的肯定。
整首诗通过对僧人形象的描绘和修行环境的表达,以及对修行者与世俗之间关系的理解,展现了作者对修行者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感悟。同时,这首诗也是对佛教文化的一种传播和传承,有助于弘扬佛教文化,促进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