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三百六十日,日日日从东畔出。
昨夜黄昏又落西,茫茫无处寻踪迹。
注释:
一年中共有360天,每天都从东边升起。
昨天晚上黄昏时又从西边落下,找不到它的踪迹。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全诗以日出日落为线索,描绘了一幅日出月落、昼夜交替的自然景象。
首句“一年三百六十日”,直接点明了时间的长度,即一年有360天。接着,诗人通过“日日”二字,形象地描绘了太阳每天的升落,仿佛在说:“太阳每天都会从东方升起,然后缓缓上升,直到达到最高点后,再徐徐降落。”这里的“日日”和“日日”重复使用,既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又突出了太阳每天升落这一自然现象的规律性。
第二句“日日自东畔”,进一步描绘了太阳升起的位置。诗人没有简单地描述太阳从东方升起,而是巧妙地将其位置定在了“东畔”,既符合地理常识,又富有诗意。同时,这句中的“自”字,也暗示了太阳升起的动作是从地面开始的。
第三句“昨夜黄昏又落西”,则是对太阳落下的描述。诗人用“昨夜黄昏”来指代一个特定的时刻,这个时刻通常是在傍晚时分,太阳逐渐落下。在这里,“又落西”三个字,既简洁地描绘了太阳落下的情景,又与前两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得整首诗的主题更加鲜明。
最后一句“茫茫无处寻踪迹”,则是一种感叹和无奈的情感表达。诗人在看到太阳消失于地平线下后,感到一种失落和无助的情绪,仿佛在寻找太阳的踪迹却无法找到一样。这种情感表达,既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又表达了他对时光流逝的一种感慨。
整首诗语言简练明快,意境深远,通过对太阳升落这一自然现象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生命无常的思考和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