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临秋九,不寒不热。
瓦砾鸣秋蛩,茅檐挂残月。
各自著便宜,正是好时节。
【注释】
“偈颂”是佛教中的一种唱赞颂佛功德的诗歌,这里指诗人创作的诗歌。“偈”是梵语的音译,意思是“诗”。《千首偈》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共一百一十首,每首七言绝句一首,每首都以一个“偈”字开头。这首诗是其中的第一百二十三首,题目是“时临秋九,不寒不热。”
“其一百十六”指的是这首诗的篇数。
【译文】
秋天到了,气候不冷也不热。
屋瓦和砖石发出的声音,像是蟋蟀在鸣叫;
茅草屋顶上挂着残月,显得格外凄凉。
各自为了自己的利益,这是最好的时节。
赏析:
此诗描绘了一幅深秋时节的景象。诗人通过细腻的观察,将秋天的特色描绘得淋漓尽致。首先,“时临秋九”,点明了季节,即秋天。然后,诗人用“不寒不热”来形容此时的气候,既没有严寒,也没有酷暑。接着,诗人描绘了屋瓦和砖石发出的声响,像是蟋蟀在鸣叫。这种声音在寂静的夜晚显得格外清晰,仿佛可以听到蟋蟀在耳边低吟。然后,诗人又描绘了茅草屋顶上挂着残月的景象。这种景象在秋天的夜晚显得格外凄清,月光透过茅草的缝隙洒在地面上,形成了斑驳的光影。最后,诗人以“各自为了自己的利益”来结束全诗。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无奈和感慨。他认为,在这个时刻,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利益而努力,这既是他们的权利,也是他们的责任。但诗人也明白,这样的现实并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他希望人们能够珍惜这个好时节,共同努力,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