瀑雪一千馀丈白,洞庭七十二峰寒。
当年若也收归藏,此录谁知是别传。
注释:瀑布的白色雪花高达一千多丈,洞庭湖中的七十二座山峰也披上了寒气。当年如果把这些东西藏起来,这卷书籍又怎么会是另外一本呢?
赏析:诗人用“白”与“寒”两个形容词来形容瀑布和山峰,生动地描绘出了冬日里雪景的景象。同时,“若也收归藏,此录谁知是别传”一句表达了作者对历史文献传承的忧虑,认为这些珍贵的资料如果被隐藏起来,后人又怎能知晓其价值呢?
瀑雪一千馀丈白,洞庭七十二峰寒。
当年若也收归藏,此录谁知是别传。
注释:瀑布的白色雪花高达一千多丈,洞庭湖中的七十二座山峰也披上了寒气。当年如果把这些东西藏起来,这卷书籍又怎么会是另外一本呢?
赏析:诗人用“白”与“寒”两个形容词来形容瀑布和山峰,生动地描绘出了冬日里雪景的景象。同时,“若也收归藏,此录谁知是别传”一句表达了作者对历史文献传承的忧虑,认为这些珍贵的资料如果被隐藏起来,后人又怎能知晓其价值呢?
雪窦石门和尚会中一日晨粥赴堂坐久恍惚中有人曰室中有语凭谁举琴上无弦不必弹,惊觉行粥至面前,粥罢打鼓入室 。 释云岫以“梦得惊人句可疑,室中酬话恰相宜。南泉庄上油糍供,吃着依然疗肚饥”为诗,表达出他对生活的感悟与理解。他通过细腻的描绘,将生活中的细微之处展现得淋漓尽致,让人在品味之余,也能感受到生活的美好。这种深入浅出的方式,使得他的诗歌更加具有感染力。 这首诗不仅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赞美
【注释】 ①偈颂:佛教经文,即佛经中的韵语。②祖意:指祖师的旨意。③入思:进入思考。④蝶梦:比喻梦境。⑤祖意无人肯入思:指人们只关心世俗生活,对佛祖的旨意不屑一顾。⑥“家家”二句:意思是说家家户户都在做着与佛祖旨意相违背的事情,因此没有谁会去考虑。⑦“蝶梦”句:蝴蝶做梦,梦见自己在花丛中翩翩起舞,这是虚幻的景象。这里比喻那些梦中的幻境和实际生活中的矛盾。⑧“祖意”句:指佛祖的旨意,是真实存在的
海水缩,天风寒。一阳破坤,六阴生乾。 君子道日长,小人道日消。 此句出自宋代释云岫的《偈颂二十三首 其二十》。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界的景象来表达作者的政治观点和道德理念。诗中的“海水缩,天风寒”形象地描述了冬日的寒冷景象。接着,“一阳破坤,六阴生乾”则用阴阳哲学来解释自然界的季节变化,象征着新的力量或生机的出现。而“君子道日长,小人之道日消”则是对统治者和普通人的道德品质进行了对比
我们逐句解读这首诗: 1. "觉庵和尚室中举行脚明什么边事进云明一色边事" - 这句的意思是觉庵和尚在房间里进行某种仪式或活动,主题是处理“什么边事”,并称这次活动为“明一色边事”。这里的“脚”可能是一个误植,应该是“做”的意思。 2. "庵示竹篦云者个是什么进云竹篦庵擒住痛打一顿" - 这句话描述了觉庵和尚用竹篦(一种用于打击物体的工具)示警,并表示这是为了教导或警告某人
【注释】 偈颂二十三首 其十四:这是一首禅诗,作者借布袋和尚的形象,来说明自己参禅悟道的心得体会。“荡尽是非窠窟”,意在告诫人们不要被名利、是非所困扰;“截断葛藤露布,今日放开布袋”,意在劝诫人们不要再去追求那些无谓的东西。“拗折拄杖,向者里住”,是说人应该坚定信念,不要偏离自己的方向。最后一句则是说,即使面对困境和挫折,也要像那碧眼胡僧一样保持一颗平静的心。 【赏析】 这是一首禅诗
【诗句释义】 世尊:对佛陀的尊称。双眼:指佛的智慧与悲悯。 看天上星:观察天空中的星星。 智门:佛的智慧之门。 双眼瞎:指智慧之门关闭。 彼此心不平:相互之间心中充满了不平之气。 互复二千年:互相反复了两千年。 今日谁底时节:今天是何时? 【译文】 世尊的眼睛像明亮的星星,而智门的眼睛却是盲的,他们之间的情感纠葛延续了两千年,双方心中充满了不平。如今是何其时代,我们应当放下心中的怨恨
【注释】 偈颂:佛教语,指佛经中的偶颂。 二十三首:即《大乘赞二十一首》。 东村王老:指王梵志的号。 夜烧钱:指用纸钱祭祀。 保当:保佑平安。 新年:新春。 胜旧年:胜过往年。 三珓(zhuì)俱通三扣齿:三枚铜钱同时敲出声音。 太平无事:天下太平,没有战事。 乐平平:快乐而平静。 【赏析】 这首诗以通俗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宁静祥和的农村景象,表达了人们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
【解析】 本首诗句是一首七言绝句,全诗四句共二十字,其内容是:心中存有道,机前即得道。想求人搭对,见面懒寒暄。古剑长埋在匣中,闲弓不张上弦箭。这组诗句的大意是:心中存有道,机前即得道。想求人搭对,见面懒寒喧。古剑长埋在匣中,闲弓不张上弦箭。 “意存言外”出自《世说新语·文学》。意为言语之中隐含着意思。“道在机前”指机缘就在眼前。 “求人思搭对”“见面懒寒暄”两句意思是:想要寻求机会与对方交谈
【注释】偈颂:佛教的一种诗歌形式。二十三:指《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二四○中的二十七品,共三百七十七句,一千五百四十一个字。偈(jié):佛教语,即“颂”,是一种韵文形式。颂有长有短,以五言、七言为最常见。偈颂是随顺文理而作的韵文。 天地间酷热如火炉,万物都在被烧灼。 和尚们不惧高温炼心性,走出门来拍手欢呼。 【赏析】 这首偈颂写佛祖涅槃,用“天地”喻指佛祖,用“万物同一煮”写佛祖在火炉中受炼
释义:发生爪长常如此,筋转脉摇休问他。动静不干消长事,从教门外雪寒多。 注释:偈颂:即佛家语颂。二十四韵,以四言为主。此诗取前二句为偈颂。 爪(zhǎo):指爪子。 筋转脉摇:指身体动作灵活。 消长:消是指消耗、消磨,长是指生长、增长。 赏析:这首诗是一首写动物的诗,写的是一只猫的习性。“发生爪长”指的是它的爪子很长,“筋转脉摇”指的是它的身体动作灵活,“休问他”则表明这些特点与它无关
【注释】 生涯:指蜜蜂的生活。征科:古代征收赋税,这里比喻官场的征召。股倦:指翅膀疲倦。花粉:花蜜。子孙多:指蜂巢里的幼小蜜蜂多。 【赏析】 这首诗是写诗人在官场中生活多年,虽然身居高位,但心中却有一股厌倦之情,他羡慕蜜蜂能自由自在地生活,而不愿做官受约束。全诗语言平实,意境深远
【注释】蜾赢:一种蜘蛛。借得:指借来。桑虫:桑蚕。声声类:像……的声音。高户门:比喻地位显贵或有权势的人。 【赏析】 《蜾蠃》是一首寓言诗,通过一个故事表达了作者对“世态炎凉”的感慨和对“世无知己”“世无良朋”的愤慨。诗人以蜘蛛织网、养蚕为喻,生动地描写了其辛勤劳作的情景。然而,蜘蛛结网时却只许蚕入,不许人进,而一旦蚕被捕获,便将人关在网内,使其永世不得自由。这反映了当时社会上某些人只知剥削他人
【解析】 1.“访友人庵居”是题目,点出了诗中人物和事件,应作为全诗的开端。 2.“好山行尽眼重开”,意思是:我游遍了青山,眼睛都花了,再次看到山时才觉得眼睛又开了。这一句写出了诗人游览的艰难和对友人的思念,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 3.“菜叶流金逐水来”的意思是:菜叶上沾着的水珠像金子一样闪闪发光,随流水而来。这句写出了诗人在山间游玩时所见景色,突出山间的美景。 4.“莫谓闲门容易掩
注释: 庵居曾结三年好,一住霞城会未期。 见说即除天竺寺,讣闻肠断白头师。 注释: 在山中修行三年,我们关系非常好;现在你要去天竺寺了,我们见面的机会不多了。 听说你要去天竺寺做主持,听到这个消息我非常难过。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友人即将离开山中修行的不舍之情,以及对他的祝福与期望。诗的首句“庵居曾结三年好”,描绘了两人在山中修行三年的美好时光。第二句“一住霞城会未期”
【注释】 天宁寺:在今江苏南京。 劫火:佛教语,指佛灭后,众生焚烧经像以为佛死,故称“劫火”。 洞然:完全显露。 随他:任凭他们。 不随他:不任凭他们。 春风:春天的暖风。 转:转动。 烧痕:佛经被焚毁后的残迹,这里指烧毁了的佛经。 楼阁依然:形容寺庙建筑虽遭破坏,但仍然屹立着。 【赏析】 此诗首句写大火过后,寺庙全被烧毁,第二句说佛经被烧得干干净净,第三四句描写火烧后的景物依旧
诗句注释如下: - 三唤声中负不平: - “三唤声”可能指的是多次呼唤的声音。 - “负不平”意味着有某种不满或不平之事。 - 兴师百万欲干城: - “兴师”指的是动员军队,“百”和“万”可能表示数量众多的军队。 - “干城”原意是指保卫城墙,这里比喻保卫国家的重任。 - 谁知菡萏峰前路: - “菡萏”是荷花的古称,常用来比喻美好或者纯洁的事物。 - “峰前路”可能指在山峰前的路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