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唤声中负不平,兴师百万欲干城。
谁知菡萏峰前路,削木书名有伏兵。
诗句注释如下:
三唤声中负不平:
“三唤声”可能指的是多次呼唤的声音。
“负不平”意味着有某种不满或不平之事。
兴师百万欲干城:
“兴师”指的是动员军队,“百”和“万”可能表示数量众多的军队。
“干城”原意是指保卫城墙,这里比喻保卫国家的重任。
谁知菡萏峰前路:
“菡萏”是荷花的古称,常用来比喻美好或者纯洁的事物。
“峰前路”可能指在山峰前的路途,暗示着前方可能有困难或险阻。
削木书名有伏兵:
“削木”可能是比喻,表示像削木头一样简单或容易。
“书名有伏兵”意味着书的名字背后可能隐藏着埋伏或秘密。
译文:
三唤声中负不平:
多次呼唤的声音中充满了不满和不平的情绪。
兴师百万欲干城:
动员了数百万的军队,准备保卫国家。
谁知菡萏峰前路:
谁想到在通往山峰的路上会遇到困难。
削木书名有伏兵:
就像削木头一样简单的事情,书名后面却隐藏着秘密。
赏析: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语言和象征手法,传达了诗人对于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关注以及对和平与安宁的渴望。诗人通过描绘战争的场景,表达了对和平的向往,以及对战争带来的痛苦和破坏的担忧。同时,诗中的比喻和象征也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效果,使其更加富有哲理性和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