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冈相望山壁立,地形脊高势回潴。
练湖寸板虽得尺,庱亭泄去如尾闾。
自从秦凿兴赭徒,大业广此事遨娱。
岁久不治成症瘀,下视一线皆泥涂。
题丹徒漕渠
两山对峙如屏障,地势险峻回环处。
练湖之水虽寸宽,却能泄洪流如尾闾。
自从秦朝开凿运土渠,炀帝大业时此地游娱。
岁月流逝不修治,如今已成症瘀泥涂。
注释:
- 题丹徒漕渠:指丹徒县的漕渠,这是古代为了运输粮食和物资而修建的水道。
- 两冈相望山壁立:形容丹徒县的漕渠两岸有两座山对峙,山壁如同墙壁一样高大。
- 地形脊高势回潴(pù):地势高耸,水流回绕。这里的“潴”指的是积水、积水之地。
- 练湖寸板虽得尺:比喻练湖虽小,但宽度只有一寸,但却有宽广的水路可以通行。
- 庱亭泄去如尾闾:庱亭是古代一种用于泄洪的水闸,尾闾是指河流入海的地方。这句诗的意思是说,练湖的水通过庱亭泄洪后,流向大海。
- 自从秦凿兴赭徒:自秦始皇时期开始,人们为了运输大量的建筑材料而开挖了许多运河。这里指的可能是丹徒县的漕渠。
- 大业广此事遨娱:在隋炀帝时期,由于大兴土木,因此有很多工程需要运输大量的材料和人力,这也给当地人民带来了很多娱乐和消遣的机会。
- 岁久不治成症瘀(y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运河没有得到很好的维护和清理,逐渐出现了淤塞和堵塞的情况。
- 下视一线皆泥涂:从高处往下看,可以看到一条线都是淤泥和泥土。这表示这些运河已经变得非常糟糕,无法再正常使用了。
-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丹徒县漕渠的自然景观和历史变迁。它首先描述了运河两岸的山峰和地形,接着通过比喻表达了运河的宽度和水路的通畅。然后,诗人提到了运河的历史背景——自秦始皇以来就开始进行挖掘,并在隋炀帝时期得到了大规模的开发。最后,诗人描述了运河经过长时间没有得到治理,现在已经成为淤泥和泥土的状况。全诗通过描绘运河的自然景观和历史变迁,表达了对古代水利工程的感叹和对现代社会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