崆峒山叟到江东,荷杖来寻支遁踪。
马迹几经青草没,仙坛依旧白云封。
一声清磬海边月,十里香风涧底松。
何代沃洲今夜兴,依栏卧听赤诚钟。
【注释】
宿沃洲山寺:在今江苏省苏州市西南,有著名的古刹福严禅寺。
崆峒山叟:即王摩诘的别号。
支遁:东晋高僧慧远(公元334-416)的弟子。隐居于剡溪旁的东山,后人称他为“东山先生”。支遁曾游历江东一带,与王羲之交谊甚深。
马迹:指代支遁。
仙坛:指支遁所居的东山。
清磬:寺院中僧人所用的乐器。
赤诚钟:寺庙里敲的钟,其声如赤诚。
何代:什么时候。
兴:兴致。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王维晚年时所作,作于天宝十二载(753年)。诗题中的“宿”字,是说作者在福严寺住宿了一夜。这首诗以记梦的形式,追忆了诗人当年在支遁处听经和游览东山时的情景;同时表达了对佛学的仰慕之情及对支遁、道林等先贤的怀念。全诗意境优美,语言典雅,充满了浓郁的文化氛围和禅理哲理。
首句点明诗人夜宿在福严寺,这是诗人此次访山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这次访山的一个主要活动。次句写诗人到访支遁的居所,诗人从长安出发,一路行来,到了江东地区,便拄着拐杖去寻访支遁的踪迹,可见诗人对支遁十分崇敬。第三句写诗人来到江边,只见几经青草覆盖,已难以分辨马迹,说明此处人迹罕至。第四句写仙人居住的地方依然被白云笼罩着,这既写出了仙山的幽静,也写出了诗人对于神仙世界的向往。第五句写诗人听到清磬声和十里外的松香风声,这里既有听觉上的美感,又有视觉上的美感。第六句写夜色中,明月照见海边的寺庙,香风扑面而来,松涛阵阵。这两句诗把诗人的感受写得十分真切,仿佛诗人置身其中。最后两句写诗人倚栏而坐,倾听钟声的悠扬。
【译文】
我来到江东拜访支遁先生,拄着拐杖去寻找他的踪迹,
江边的马迹已经消失,只有仙坛依旧被白云笼罩,
听到清磬声中月光照耀下的海边寺庙,
闻到十里外松林深处的香气。
今夜我何时能到沃洲?倚栏静坐倾听钟声的悠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