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尽潇湘山复山,掣舟来叩淡岩关。
幽深虽与尘寰隔,空阔犹容俗驾攀。
是处名山有岩窦,莫如此地最宽闲。
真人仙去知何在,陈迹空留警世顽。
【注释】
①拜呈:指上奏或送呈,表示敬意。
②潇湘:湖南一带的河流。
③掣舟:划船。
④空阔:开阔。
⑤陈迹:遗留下来的痕迹。
⑥警世顽:警告世人的愚人。
⑦陈迹:指前人的遗迹。
⑧陈迹:指前人的遗迹。
【译文】
经过潇湘的山又一座座,划船来叩问淡岩关。
幽深虽然与尘世隔离,但空旷却允许俗驾攀援。
此地名山到处有岩石洞穴,没有比此地更宽敞闲静的了。
真人已仙去,知道在哪里?陈迹空留,警示世人不要愚昧。
【赏析】
此诗作于诗人贬谪郴州时(元和九年,814年),是一首题咏郴州东岩寺的七律。诗人在诗中抒发自己游览东岩寺的感想。
首联点题,说经过潇湘的山又一座座,划船来叩问淡岩关。“行尽潇湘”,意谓经过潇、湘二水,遍访名胜古迹。诗人游兴未尽,继续乘舟西进,来到郴州城北的东岩寺。
颔联写进入东岩寺后的所见所感。“幽深”两句,写诗人登上东岩寺后的第一感受:虽山高林密,幽深难测;但登临之后,心胸豁然开朗;虽无世俗之累,亦能尽情欣赏山水之美。“虽”、“犹”二字,既表达了对东岩寺幽深清旷环境的赞美,也表明了作者超脱尘寰的洒脱情怀。颈联写诗人游罢东岩寺后的感受:虽名山胜迹众多,但唯有东岩寺最宽闲;虽名山多奇石,但唯有东岩寺最宽敞。这一联以对比手法写出了东岩寺的宽广与幽深。
尾联写诗人离开东岩寺后的感受:仙人已仙去,不知何处?陈迹徒留,令人警醒。这是全诗的警策之处。诗人在游览东岩寺后,心情舒畅,于是便离开了东岩寺,返回郴州城。然而,诗人在回城的路上,想到仙人已仙去,不知何处?陈迹空留,令人警醒,于是感慨万端,不禁吟成这首诗。
整首诗语言简练,感情真挚;情景交融,耐人寻味;构思新颖,别具一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