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忘名载西子,介推逃迹累山樊。
先生政尔无多事,聊把渔竿坐水村。

【解析】

此诗题严陵钓台,是一首咏史抒怀诗。诗人借范蠡、介之推二人的故事来抒发自己的情怀。范蠡功成身退,隐于西子湖畔,与西施共泛五湖,相约白头偕老。后隐居于陶丘。介之推不贪富贵,隐居山林,最后为山火所葬。诗人用范蠡、介之推的典故来抒发自己“先生政尔无多事”的思想。

【答案】

译文:

范蠡忘却名和利而载着美丽的西施隐居在太湖边,

晋文公的臣子介之推为了躲避权臣,逃到深山隐居。

我自认为官运亨通,没有太多烦心事,

便带着渔具坐在江村垂钓吧。

赏析:

范蠡、介之推都是春秋时期的著名人物。范蠡在越国建立霸业之后,功成身退,隐居在太湖一带。据《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记载:“范蠡既尽忠考烈王,王死,乃去会稽,西入巴蜀,从故俗定,结宾客,复近焉。

范蠡自称‘大夫’,行九夷大薄中。”他与西施一起泛舟五湖,过着优哉游哉的生活;又隐居于陶丘。后来,他又来到江南,与好友庄生、张良等人过隐居生活。范蠡的一生可以说是非常传奇的。

而介之推则是一位具有高洁品格的隐士。晋文公任用重耳为君,重耳流亡在外,介之推一直跟随着他,不离不弃。当晋国国君回京即位,重耳即晋文公时,他主动辞官隐居,不肯出来做官。据说他因不愿出仕而被晋文公派人放火烧死了。

范蠡和介之推都是淡泊名利之人,他们都选择了隐逸的生活方式。范蠡隐逸于太湖一带,过着闲适的生活;介之推隐居于山中,与世无争。范蠡和介之推都以隐逸为乐,他们都是中国古代隐士的代表人物,他们的隐逸方式各有千秋。

范蠡隐逸的方式很特别,他选择了一个非常美丽的地方——太湖隐居。太湖是中国第一大淡水湖,也是中国第三大淡水湖,湖光山色美不胜收。范蠡在这里隐居,可以享受宁静美好的生活。而且,他还能随时与西施一起游玩。范蠡和西施在一起的时候,他们两人经常泛舟五湖,尽情地享受着生活的快乐。

范蠡在太湖隐居期间,曾三次路过吴地(今江苏苏州)的南门,但都没有进去,只是远远地望着城门发呆。有人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说:“我是范蠡呀,为什么要进去呢?”这表现出了他隐逸的心态。他隐逸于太湖,过着悠闲自在的生活。他与西施在一起的时候,两人常常在太湖边泛舟,尽情地享受着生活的快乐。

介之推则是隐居于山林之中了。他因为不愿被权贵所利用,所以选择了隐逸的生活。他隐居在深山之中,远离尘世。他与世无争,过着隐逸的生活。据说他因为不愿出仕而被晋文公派人放火烧死了。他的这种隐逸生活方式在当时是很有影响的。

范蠡和介之推都是淡泊名利的人,他们都选择了隐逸的生活方式。然而,他们的隐逸方式却截然不同:范蠡选择了太湖作为他的隐居地;而介之推则选择了山林作为他的隐居地。他们的隐逸方式各有千秋,都是古代隐士中比较杰出的代表人物。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