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折山摧入小成,日华留得寸晖明。
不盈一握空虫篆,未丧斯文粗姓名。
草木西周朝有暮,图书东观死犹生。
二千年后司封纽,未信栽时出此情。

手植桧印章

梁折山摧入小成,日华留得寸晖明。

不盈一握空虫篆,未丧斯文粗姓名。

草木西周朝有暮,图书东观死犹生。

二千年后司封纽,未信栽时出此情。

译文:

梁木折断、山峰崩塌进入小成就,日光留下一丝光辉。

不足一握的碑文,如同空虫篆刻,却仍保存着斯文的痕迹。

树木草木到了西周末期就已衰落,但古籍中的学问和思想依然生机勃勃。

在两千年之后,这些文字和知识仍然珍贵,仿佛它们从未离开过。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历史与自然的交响图景。首句“梁折山摧入小成”,通过简洁有力的语言,勾勒出了一幅自然力量摧毁古代建筑的画面,同时也暗含着历史的变迁与沧桑。接下来,诗人以“日华留得寸晖明”为转折,表达了尽管遭受破坏,但仍有部分东西得以保留下来。这里的“日华”不仅象征着阳光,也隐喻着知识的传承和智慧的光芒。

诗中对“不盈一握空虫篆”的描述,反映了对文物的珍视与保护。这不仅仅是对物质形态的珍重,更是对文化遗产的敬重。而“未丧斯文粗姓名”则表明即使历经风雨,那些重要的文化元素依旧被铭记。这种坚守不仅是一种文化的延续,也是对历史责任感的承担。

诗的最后一句“二千年后司封纽”,寓意深远。这里提到的“司封纽”可能指的是古代的一种封存制度或者是某种重要的封印仪式,象征着知识和遗产的永恒。而“未信栽时出此情”更是一种深刻的思考,表达了对于时间流逝和文化遗产能否永存的深刻忧虑和探询。

整首诗不仅描绘了自然与历史的变迁,更体现了对文化遗产保护的关注。通过生动的意象和深刻的哲理,展现了诗人对历史、自然和文化遗产的尊重与爱护。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