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山葱翠近楼蓝,碧絮飞云自往还。
独倚长松吟不尽,恍然身在画图间。
注释:远处的山峰郁郁葱葱,近处的楼宇如蓝。白云在天空中飘飞,仿佛在自由往来。我独自站在长松下吟诵诗歌,感叹自己仿佛置身于画图中。
赏析:这是一首描绘仙山美景的诗作。诗人以远山、近楼、碧絮、云等自然元素为画面,勾勒出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诗人通过“独倚长松吟不尽”一句,表达了对自然美的赞叹和内心的感慨。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上的慰藉。
远山葱翠近楼蓝,碧絮飞云自往还。
独倚长松吟不尽,恍然身在画图间。
注释:远处的山峰郁郁葱葱,近处的楼宇如蓝。白云在天空中飘飞,仿佛在自由往来。我独自站在长松下吟诵诗歌,感叹自己仿佛置身于画图中。
赏析:这是一首描绘仙山美景的诗作。诗人以远山、近楼、碧絮、云等自然元素为画面,勾勒出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诗人通过“独倚长松吟不尽”一句,表达了对自然美的赞叹和内心的感慨。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上的慰藉。
【注释】 龙泉:山名,在今浙江龙泉县,有“龙泉寺”,为古刹名胜。一泓:一弯。泠泠:水声清越的样子。碧:青绿色。翠屏:指绿色的屏障。龙卧:指深潜的巨鱼。自乐:自我享受。绕塘:环绕着池塘。风送:微风吹过。稻花馨:稻花飘香。 赏析: 诗以写景起兴,从眼前之景联想到历史故事,从而抒发诗人对历史的感慨。首句写景,以“寒”字形容龙泉水的清凉。次句写景,用“列”字形容青山的层叠。第三句是全诗的重点
登苏峰 平生僻好登仙山,紫翠缥缈三岫间。公馀杖策时一到,尘埃荡扫天风寒。 注释:我平生最喜欢登上仙山,山上的景色在紫色和绿色的映衬下显得更加缥缈,仿佛是三座小山峦。我在闲暇之余经常来到这里登山游览,山间的尘埃都被清除了,天气变得寒冷起来。 苍松□□老龙出,身到洞天人不识。遥看玉殿底虚皇,香雾丹霞绕琼室。 注释:苍劲的松柏丛中突然有一只老龙出现,我走到洞天的深处,人们却不知道这里有什么。远远望去
武夷山 青峰玉凿芙蓉开,上有控鹤仙人来。怜怜曾孙望霖雨,手写深云沃焦土。 仙人如今在何许?我欲从之一千古。握取青云行九州,长使人间无旱忧。 注释: 武夷山:中国福建省的一座名山,以产茶闻名。 青峰玉凿芙蓉开:指武夷山的山峰青翠如洗,岩石如玉般洁白,芙蓉花开得十分鲜艳。 控鹤仙人来:传说中神仙能控制鹤飞翔,所以这里说仙人来了。 怜怜曾孙望霖雨:指山中的居民们盼望着及时的雨水。 手写深云沃焦土
【注释】 苏仙:指苏轼。苏轼曾为杭州通判,治理西湖有功,后调任密州、徐州、湖州等地,都曾游历姑苏(今苏州)。孝感动乡闾:据《宋史·苏轼传》,苏轼在密州为官时,母亲王氏患病,他亲自去探望并请来名医为其治病,病愈后,王氏感念儿子的孝心,病故后葬于东山之麓,苏轼也葬在这里。橘井:相传是晋代人王祥侍奉继母至孝,继母想吃柑子,王祥便取井中水作冰,用冰解暑,继母感其孝心而甘食此柑,故称“橘井”。事若符
【解析】 此诗为游武夷山的感怀而作。首句“层崖叠空翠”,写武夷山层峦叠嶂,绿树葱茏,苍翠欲滴;次句“台阁倚云开”,写云雾缭绕之中的仙阁凌空而起,气势磅礴,引人神往。第三、四句“灵函锁仙蜕”是说在武夷山中,有一处天然洞穴,相传为仙人的居所,洞中有仙蜕遗物,第四句“神物护蓬莱”,则是说神仙们在此守护着蓬莱仙岛,使仙境更增添了神秘色彩。全诗以写景为主,意境优美,语言简练,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
【注释】 琼花:即扬州花。 六丈老人:指扬州人杨玉生,他种了很多琼花,故称“六丈老人”。 一枝流落:一指被风吹落在扬州的一枝琼花。 栽花手:指善于栽培琼花的人。 只到而今:直到今天。 香未收:指至今还未收到那枝飘落到扬州的琼花。 【赏析】 此诗是作者在扬州见到一株罕见的琼花而作的题咏。 前两句写扬州的花。扬州人杨玉生种植很多琼花,因此称为“六丈老人”。这株琼花却“一枝流落”到扬州
【注释】 1. 洗民冤:为民伸冤,替百姓申张冤屈。 2. 清白炉烟可付天:比喻清廉之志可上达苍天。 3. 才疏为政拙:才能不足,不能胜任治理政事。 4. 只宜及早赋归田:应当早日归隐山林。 【赏析】 此诗是作者在官场上的牢骚之语。第一句说自己一心要替百姓伸冤,第二句说自己清廉正直,愿以死谢天下。第三、四句说自己的才能不足,不适宜做官,所以希望早些辞官还乡。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当时政治的不满
登南塔 自笑登临脚力微,也携藜杖叩山扉。 禅僧入定浑无语,野鸟知还亦倦飞。 一塔近天铃自语,千峰蘸水石空巍。 何当快整东归棹,帆饱东风数过矶。 注释:我自嘲登高时的腿脚无力,也带上了藜杖去敲开山门。和尚入定时一言不发,野鸟知道归巢,也感到疲倦而飞走了。一座小塔在天上轻轻摇动着铃铛,似乎在自言自语。无数座山峰在江水里浸泡着,石头显得空阔高大。什么时候才能快点儿整理好东归的船桨
诗句:清溪照眉发,棹举扬清波。 译文:清澈的溪水映照着眉毛,划船时掀起了清波。何时能建造一间茅草屋,时常与神仙为伴? 注释: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山水画卷。诗人以清溪和船为画面主体,通过细腻的笔触,将自然景色与人文情感融为一体,展现了作者对美好自然的向往和追求。同时,诗中也蕴含着对超脱尘世、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向往之情
游北湖 画舟摇曳泛空明,满酌流霞倒玉觥。 山鸟亦知游乐意,夕阳高处两三声。 【注释】 游湖:泛舟湖上游玩。 摇:船的左右摇动。 棹:船桨。 漾:水波荡漾。 空明:水面上的微光。 玉觥:盛美酒的玉杯。 山鸟:山中的鸟儿。 夕阳: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 【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游湖时所见的景色。诗中描绘了一幅美丽的湖光山色图,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注释】 琼花:即扬州花。 六丈老人:指扬州人杨玉生,他种了很多琼花,故称“六丈老人”。 一枝流落:一指被风吹落在扬州的一枝琼花。 栽花手:指善于栽培琼花的人。 只到而今:直到今天。 香未收:指至今还未收到那枝飘落到扬州的琼花。 【赏析】 此诗是作者在扬州见到一株罕见的琼花而作的题咏。 前两句写扬州的花。扬州人杨玉生种植很多琼花,因此称为“六丈老人”。这株琼花却“一枝流落”到扬州
诗句:清溪照眉发,棹举扬清波。 译文:清澈的溪水映照着眉毛,划船时掀起了清波。何时能建造一间茅草屋,时常与神仙为伴? 注释: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山水画卷。诗人以清溪和船为画面主体,通过细腻的笔触,将自然景色与人文情感融为一体,展现了作者对美好自然的向往和追求。同时,诗中也蕴含着对超脱尘世、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向往之情
【解析】 此诗为游武夷山的感怀而作。首句“层崖叠空翠”,写武夷山层峦叠嶂,绿树葱茏,苍翠欲滴;次句“台阁倚云开”,写云雾缭绕之中的仙阁凌空而起,气势磅礴,引人神往。第三、四句“灵函锁仙蜕”是说在武夷山中,有一处天然洞穴,相传为仙人的居所,洞中有仙蜕遗物,第四句“神物护蓬莱”,则是说神仙们在此守护着蓬莱仙岛,使仙境更增添了神秘色彩。全诗以写景为主,意境优美,语言简练,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
游北湖 画舟摇曳泛空明,满酌流霞倒玉觥。 山鸟亦知游乐意,夕阳高处两三声。 【注释】 游湖:泛舟湖上游玩。 摇:船的左右摇动。 棹:船桨。 漾:水波荡漾。 空明:水面上的微光。 玉觥:盛美酒的玉杯。 山鸟:山中的鸟儿。 夕阳: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 【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游湖时所见的景色。诗中描绘了一幅美丽的湖光山色图,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注释】 1. 洗民冤:为民伸冤,替百姓申张冤屈。 2. 清白炉烟可付天:比喻清廉之志可上达苍天。 3. 才疏为政拙:才能不足,不能胜任治理政事。 4. 只宜及早赋归田:应当早日归隐山林。 【赏析】 此诗是作者在官场上的牢骚之语。第一句说自己一心要替百姓伸冤,第二句说自己清廉正直,愿以死谢天下。第三、四句说自己的才能不足,不适宜做官,所以希望早些辞官还乡。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当时政治的不满
【注释】 苏仙:指苏轼。苏轼曾为杭州通判,治理西湖有功,后调任密州、徐州、湖州等地,都曾游历姑苏(今苏州)。孝感动乡闾:据《宋史·苏轼传》,苏轼在密州为官时,母亲王氏患病,他亲自去探望并请来名医为其治病,病愈后,王氏感念儿子的孝心,病故后葬于东山之麓,苏轼也葬在这里。橘井:相传是晋代人王祥侍奉继母至孝,继母想吃柑子,王祥便取井中水作冰,用冰解暑,继母感其孝心而甘食此柑,故称“橘井”。事若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