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日出门去,残花已过春。
鸟声穿叶远,虎迹渡溪新。
入洞几时路,耕田何代人。
自惭非避俗,不敢问迷津。
入浮石山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探索文学的深邃——《入浮石山》赏析
《入浮石山》是唐代诗人储嗣宗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作。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展现了作者对自然景观的独特感悟和深刻情感。
《入浮石山》的原文如下:斜日出门去,残花已过春。鸟声穿叶远,虎迹渡溪新。入洞几时路,耕田何代人。自惭非避俗,不敢问迷津。通过这首简短的诗歌,我们仿佛可以看到一幅生动的自然画卷。诗人在斜阳下离开家门,一路上欣赏着春天的景象——残花虽已凋谢,但春意依旧盎然;鸟儿的鸣叫穿透树梢,似乎预示着新的开始;虎迹踏过溪流,映衬出一种探险的意味。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旅行,更是一种心灵的洗礼,是对生活、对自然深刻的思考。
这首诗不仅在内容上富有哲理,而且在形式上也堪称典范。它采用了绝句的形式,每一句都简洁而有力,语言质朴却意味深长。这种形式使得诗歌易于理解,同时又不失其艺术的深度。通过押韵和对仗,诗人成功地表达了对生活的感慨与对未来的憧憬。
《入浮石山》不仅仅是一首诗,它更是一面镜子,让我们反思自己的行为是否真正与这个时代相契合。诗人通过对自然的细腻描写,表达了一种超然物外的情怀,同时也透露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
储嗣宗通过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文人的理想主义追求。他不仅仅满足于对自然美景的描绘,更通过诗歌传达了对人生哲学的思考以及对理想生活的向往。这种超越物质追求的精神世界,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精神的指引。
《入浮石山》是一首值得我们反复品读的佳作。它不仅展现了诗人卓越的文学才华,更让我们在欣赏美的同时,获得了心灵的触动和思想的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