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日出门去,残花已过春。
鸟声穿叶远,虎迹渡溪新。
入洞几时路,耕田何代人。
自惭非避俗,不敢问迷津。
这首诗描述了诗人在浮石山的所见所感,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生活场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慨。
首句“斜日出门去”,描述了诗人在夕阳中离开家门的情景。这里的“斜日”既形容了太阳的位置(偏西),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傍晚)。“出门去”则表达了诗人即将开始一天的活动或旅程。
第二句“残花已过春”,描绘了春天已经过去的景象。这里的“残花”指的是凋谢的花,而“过春”则表达了春天结束的意思。这一句可能暗喻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或者反映了他对春天的留恋和不舍。
第三句“鸟声穿叶远”,描述了鸟儿在树梢间穿梭的声音以及它们飞过时树叶被吹动的声音。这里的“鸟声”是听觉感受,而“穿叶远”则形容了鸟儿飞行的速度和距离。这句诗可能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生活的向往。
第四句“虎迹渡溪新”,描绘了老虎的脚印出现在溪水中的情景。这里的“虎迹”是视觉感受,而“渡溪新”则形容了老虎行走时留下的痕迹刚刚显现。这句诗可能暗示了自然界的生机与活力,以及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第五句“入洞几时路,耕田何代人”,提出了关于时间和空间的哲学问题。这里的“入洞几时路”询问的是通往某个洞穴的道路何时开辟?而“耕田何代人”则是问在古代耕作的是谁?这两个设问都体现了诗人对历史、时间以及人类活动的思考。
第六句“自惭非避俗,不敢问迷津”,表达了诗人对自己行为的反思和自我批评。这里的“自惭”表示羞愧,而“非避俗”则表明诗人并非刻意逃避世俗,只是不敢去询问那些让人迷茫的问题。这一句可能反映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认识和态度,以及对个人行为和社会关系的反思。
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浮石山的美丽景色和诗人的内心感受,通过对比自然界的美好与人类社会的复杂,引发了读者对于生命意义、时间流逝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