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妇怨

出户不敢啼,风悲日悽悽。
心知恩义绝,谁忍分明别。
下坂车辚辚,畏逢乡里亲。
空持床前幔,却寄家中人。
忽辞王吉去,为是秋胡死。
若比今日情,烦冤不相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去妇怨》是唐代诗人戴叔伦创作的一首经典的去妇诗。此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一个妇女在丈夫离别时的悲苦心境。以下是具体介绍:

  1. 诗歌背景
  • 时代背景:这首诗的具体创作年份无法考证。
  • 作者信息:戴叔伦(约732年—约810年),字幼安,润州金坛(今属江苏省)人。他是唐代中期著名的诗人,与刘长卿并称“戴刘”,有”大江以北诗派”领袖之誉。他在诗歌创作上多采用五言、七言的形式,尤以五言律诗见长,代表作有《感征赋》《渡汉江》等。
  1. 诗歌内容
  • 出户不敢啼:这句表达了妇人出户时的恐惧与不安,生怕自己的哭声会惊扰了即将离去的亲人。
  • 风悲日凄凄:描绘了天气阴沉,风声凄凉的景象,暗示着离别的悲哀和无奈。
  • 心知恩义绝:揭示了妇人心中对丈夫深深的依恋和不舍,但同时也意识到恩情已断,无法挽回。
  • 下坂车辚辚:描述了离开家门前的情景,车辆行驶的声音使妇人心生畏惧,担心再次见到亲人会感到难过。
  1. 主题思想
  • 别离之苦:这首诗深刻地描绘了妇人在丈夫离别时的悲痛心情,体现了生离死别的沉重。
  • 人生无常:通过对夫妇别离的描写,反映了人生的无常,以及人们对于亲情和爱情的深深眷恋。
  1. 艺术特色
  • 情感表达:戴叔伦以其真挚的情感和细腻的语言,成功地刻画了妇人内心的复杂情感。
  • 象征手法:使用自然景物来隐喻人物的心情变化,增加了诗歌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
  1. 文化影响
  • 后世评价:元代耶律铸在其作品《去妇怨》中也描绘了类似的离别之情,可见《去妇怨》在当时具有广泛的影响和认可度。
  1. 阅读体验
  • 情感共鸣:读者可以通过这首《去妇怨》,感受到妇人的内心世界,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 审美享受: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得整首诗充满了美感,为读者提供了一种审美上的享受。

《去妇怨》不仅是一首诗词,更是一首饱含深情的文学作品,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远的人文内涵,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深刻体会到人性的情感波动和世间的冷暖人情。戴叔伦的这首诗作不仅展示了唐代诗人深厚的文学功底,也为后人研究唐代社会风俗和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