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田词

春来耕田遍沙碛,老稚欣欣种禾麦。
麦苗渐长天苦晴,土干确确锄不得。
新禾未熟飞蝗至,青苗食尽馀枯茎。
捕蝗归来守空屋,囊无寸帛瓶无粟。
十月移屯来向城,官教去伐南山木。
驱牛驾车入山去,霜重草枯牛冻死。
艰辛历尽谁得知,望断天南泪如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屯田词》是唐代戴叔伦所作的一首边塞诗。该作品描写了边地屯田的人民在极艰苦的险恶环境下从事劳动和不幸的遭遇,反映了农民无路可走的悲惨命运。以下是关于《屯田词》的具体介绍:

  1. 创作背景
  • 历史时期:《屯田词》的创作时间是在唐朝,这是一个政治较为稳定,经济和文化发展迅速的时期。
  • 社会环境:当时社会经历了安史之乱后的军事动乱,国家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进行垦荒,以维持边疆的稳定。在这种背景下,戴叔伦通过诗歌反映了边疆屯田人民的生活状态,揭示了他们在极端恶劣条件下所面临的困境。
  1. 主题内容
  • 边地生活:诗中描绘了边疆地区艰苦的生活环境,人民在恶劣的气候和艰苦的条件下劳作。
  • 悲惨命运:通过描写人民的不幸遭遇,表达了诗人对社会底层人民的同情和关怀。
  1. 艺术特色
  • 情感表达:戴叔伦在诗中运用真挚的情感,深刻表达了对农民疾苦的同情。
  • 意象运用: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增强了诗歌的氛围,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1. 文化影响
  • 文学价值:《屯田词》作为唐代边塞诗的代表作之一,展现了唐代诗歌的独特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 后世评价:历代学者对《屯田词》的评价普遍较高,认为其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和社会意义。
  1. 现代意义
  • 社会反思:在当代社会,虽然环境和条件有了很大改善,但人们仍需关注社会中弱势群体的处境,通过文学艺术来反映并引起社会的共鸣。
  • 文化传承:通过研究《屯田词》等古典文学作品,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促进文化的持续发展。

在深入了解《屯田词》的同时,还可以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 阅读体验:尝试多次阅读诗歌,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和诗歌的节奏韵律。
  • 文化背景:了解唐朝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
  • 创作灵感:从《屯田词》中汲取创作灵感,尝试将自己的情感和思考融入诗歌之中。

戴叔伦的《屯田词》不仅是一首诗歌,更是一扇窗口,让我们得以窥见唐朝边疆人民的生活状态和社会环境。这首诗不仅在唐代具有很高的地位,也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不仅能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还能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背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