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莫作远行客,远行莫戍黄沙碛。
黄沙碛下八月时,霜风裂肤百草衰。
尘沙晴天迷道路,河水悠悠向东去。
胡笳听彻双泪流,羁魂惨惨生边愁。
原头猎火夜相向,马蹄蹴踏层冰上。
不似京华侠少年,清歌妙舞落花前。
边城曲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边城曲》:唐代边塞诗的韵味
《边城曲》是唐朝诗人戴叔伦的作品,一首充满边疆风貌和边塞气息的诗词。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展现了作者对边塞生活的深刻感悟以及他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
诗中写道:“人生莫作远行客,远行莫戍黄沙碛。”这句话表达了一种人生哲思,告诉我们不要追求远行,更不要在黄沙之地驻守。这种情感深深植根于唐朝的边塞文化之中,反映出当时人们对和平安定生活的向往。
诗句中“黄沙碛下八月时,霜风裂肤百草衰”描绘了边塞特有的自然景观,八月时节的边陲,霜风凛冽,草木凋零,这不仅是一幅美丽的画卷,更是对边关恶劣环境的真实写照。
“尘沙晴天迷道路,河水悠悠向东去”则进一步渲染了边陲的荒凉与孤寂。而“胡笳听彻双泪流,羁魂惨惨生边愁”则是对当地人民生活状态的深情描绘,他们因战乱而流离失所,心中充满了无尽的忧愁。
诗的后半部“原头猎火夜相向,马蹄蹴蹋层冰上”,展示了一幅生动的边塞夜晚生活画面:原野之上,猎人们举着猎火,互相照应;马蹄踏过结冰的路,发出清脆的声音。这样的场景既展示了边关的生机勃勃,也反映了战争对人民生活的影响。
结尾部分“不似京华侠少年,清歌妙舞落花前。”则以对比的手法,将边关的生活与繁华的都城进行了对照。这种鲜明的对比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也让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到边关人民的艰苦生活。
《边城曲》不仅仅是一首诗,它更是一幅生动的边塞风俗画,通过细腻的描绘、深刻的情感抒发,展示了唐朝边塞文化的丰富内涵。这首诗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状态,也让我们感受到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和对和平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