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上新亭好,公来日出初。
水文浮枕簟,瓦影荫龟鱼。
奉和虢州刘给事使君
介绍
。
《奉和虢州刘给事使君》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一首诗,全诗如下:
虢州风土美,独有此山多。
野色连荒服,天光入画罗。
春来花满树,雨后鸟惊栖。
莫道游人少,年深亦可过。
这首诗描绘了虢州的自然美景和人文景观,表达了诗人对这个地方的喜爱之情。首句“虢州风土美”点明地点,“独有此山多”则强调这里的独特之处。“野色连荒服”,描述了广阔的田野与偏远地区相连的情景;“天光入画罗”,运用比喻手法,将天空的光辉比作精美的丝织品。接下来两句写春天的到来和鸟鸣的变化,通过春花满树、雨后栖息等细节描绘出生机勃勃的画面。“莫道游人少”表达了诗人对虢州美景
相关推荐
注释:湖上新建的亭子很美,刘给事大人来的时候正是旭日东升。水中的波纹漂浮在枕和簟之上,瓦的影子映照在水中,像龟和鱼一样。 赏析:这首诗是诗人在虢州(今河南灵宝)时写给当地长官刘给事的一首应制诗。全篇描写了虢州新亭美景以及作者对它的赞美之情。 第一句“湖上新亭好”,写新亭的美景。新亭,是刘给事大人来此时的临时住所,诗人以一“好”字概括其特点。“湖上”,点出新亭的方位
【注解】 奉和:指应诏作诗,称“奉”或“献”,也称“和”。 虢州:今河南省的三门峡市一带。刘给事:刘禹锡的官职。刘禹锡曾任太子宾客、吏部侍郎等职,故称刘给事。使君:古时地方长官之称。 几时休:什么时候能停止。几时:何时。 从春复到秋:从春天到秋天。从:自。 只言池未满,池满强交流:只说池还未满,等到满了就强行交流。只言:只是说。 【赏析】 《奉和虢州刘给事使君》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创作的一首五律
【注解】 奉和:臣下向皇帝的诗。虢州:今河南省灵宝县。刘给事:刘禹锡。 【赏析】 这是一首咏竹之作,是写竹子的。诗中赞美了竹子,表达了诗人自己高洁的节操。 首句“竹洞何年有”是说这竹子已经有多长时间了,它生长在什么地方呢?第二句“公初斫竹开”,说明是刘给事刚来的时候就发现了这个竹林,并且亲自砍伐,开辟出来。第三句“洞门无锁钥,俗客不曾来”,是说这个竹子的洞口没有上锁,也从来没有被俗人打扰过
南馆城阴阔,东湖水气多。 直须台上看,始奈月明何。 【注释】 南馆:位于虢州刘给事使君宅邸之南的馆舍。 城阴:指靠近城墙的地方。 豁(hū):宽广。 东湖:指虢州的东面湖泊。 水气多:形容东湖水面上雾气缭绕,气氛幽静。 直须台上看:意指登上高处才能更好地欣赏美景。 月明何:面对月光明亮的景色,感到怎样的困惑和无奈。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虢州刘给事使君宅邸周边环境的描绘
诗句翻译:自从有人知晓,哪有不留下踪迹。 译文:自从有人知道这个地方,就不会再留下痕迹了。不要让墙壁空落落的,要面面相看芙蓉花。 赏析: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了一种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和谐生活的向往。诗人以“自有人知处,那无步往踪”开篇,强调了自然之美无需人为修饰便能显现其独特魅力。接下来两句则通过对环境的描绘,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诗人希望人们在欣赏美景的同时
《奉和虢州刘给事使君》 注释: 溪流缓缓,岸边的筱草细细长长。 穿透沙石的是碧绿的箭杆,落下水中的紫苞散发着香气。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对虢州(今河南省灵宝市)一带自然景色的赞美。诗中通过描绘溪流、岸筱、沙石、箭杆和紫苞等自然景物,生动地展示了虢州的自然之美,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同时,诗中也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珍视之情
【注释】 奉和虢州刘给事使君:这首诗是诗人在奉和刘给事的诗时所作,刘给事即刘禹锡。刘禹锡因被贬为连州刺史而作此诗赠别给事。 游湖棹:泛指船只,这里指划船。 醒心处:让人清醒、醒悟的地方。 醉时来:醉酒后的快乐时刻。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之作,刘禹锡在赴任途中,与友人相遇,同游湖上,饮酒欢聚,彼此依依不舍。刘禹锡写这首诗,既表达了对好友的深情,也抒发了自己的感慨。全诗语言平易自然,感情真挚深厚。
这首诗的原文是: 奉和虢州刘给事使君蜂蝶去纷纷,香风隔岸闻。 欲知花岛处,水上觅红云。 注释: 1. 奉和: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一种体裁,即对别人的作品进行模仿或回应。 2. 虢州:古地名,位于今天的中国河南省西部。刘给事使君:指唐朝诗人刘禹锡的朋友、时任虢州刺史(刺史)的刘给事。 3. 蜂蝶:这里用蜜蜂和蝴蝶来比喻春天的使者,它们忙碌地在花间飞舞,象征着春天的到来。 4. 纷纷
注释:是谁种下了这柳树,它高耸的枝叶在河岸上交错排列。不要将柳树枝条系在船尾,这样它们就能发出蝉鸣声来。 赏析:这是一首描写风景的诗。第一句写柳树,第二句写河岸,第三句写水鸟,全诗以柳树为中心,生动地描绘了一幅“春江水暖”的图画
【注释】: 1.奉和:指奉命写诗,表示尊敬。 2.虢州:唐朝洛阳附近的一个郡,属河南道。 3.刘给事使君:刘昌裔,曾任尚书左丞、中书侍郎,封上党县男,是唐代著名谏官。 4.新月:新近出现的月亮。 5.夜挂:晚上挂在天空中。 6.晴云:晴朗的白云。 7.西望眼:西边眺望的目光。 8.懒回头:懒得回过头来看。 9.赏析:这首诗是作者应命为友人刘昌裔写的一首酬答奉和诗。首联“新月迎宵挂
【注释】 无尘:没有尘垢。不扫:指不用打扫,即不扫除。 有鸟莫令弹:意思是说,如果看到有鸟儿在树上鸣叫,就不要轻易去射它。 添:增添。 风月:这里比喻风景或情趣。 应除:应该除去。 数百竿:指许多竹子。竿,竹的一种。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奉和诗,是臣子对上司的奉承之作。全诗写景状物,寓情于景,表达了诗人对刘给事使君的敬慕之情。 首句以“无尘”二字点明题意,表明诗人对官场的厌恶;接着写鸟儿
注释:在秋雨绵绵的池面上,高高的荷叶遮盖了水面。 我不懂那声音像“摵、摵”的蝉鸣声,哪像那些像被卷起的翻卷的荷叶? 赏析:这首诗是唐代诗人钱起所作。诗中描绘出一幅美丽的秋天景色。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 ,最后一句抒发自己对自然美景无法领略的感慨
诗句输出: 罫布畦堪数,枝分水莫寻。 鱼肥知已秀,鹤没觉初深。 译文输出: 罫布的草坪可以数得过来,枝桠纵横交错在水面上。鱼儿肥硕了就知道春暖花开,大雁消失才感到夜幕降临。 注释输出: - 罫布(pǔ):这里指一种细软的草。 - 畦(qí):菜园或田地中的一行行土垄,用于种植蔬菜等作物。 - 枝分水莫寻:形容树枝纵横交错,如同迷宫一般难以寻找方向。 - 鱼肥(fén)
【注】奉和:应和。刘给事:指刘禹锡,当时任监察御史。刘禹锡曾官至尚书郎、吏部郎中、太子宾客等职。给事中:官名,掌侍从皇帝、规谏失职者。 柳巷还飞絮,春馀几许时。 柳条飘荡如飞絮,春天过去了有多少日子? 吏人休报事,公作送春诗。 官吏们不要报告公事了,您写首送别春天的诗吧!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应诏回京后,奉和刘禹锡所作。诗中表达了诗人对春天流逝的感慨。 第一句“柳巷还飞絮”,描写了春天的景色
诗句翻译:初春花开,源上新花初发,公应日日来。 译文:春季的花朵刚刚开放时,你应当每天来这里。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春天花海美景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给事中兼州刺史刘给事使君的美好祝愿和深厚友谊。诗中的“源上花初发”,描绘了春天里源上的景色,生机勃勃,花朵盛开;"公应日日来"则表达了诗人期待刘给事使君能够常来观赏、陪伴的愿望。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优美,展现了韩愈对友人的深情厚谊
注释:我乘坐在郡楼,趁着清晨的曙光登上城头,整日不能返回。傍晚的时候,秋意渐浓,长风送来月亮,让人心旷神怡。 赏析:这首诗是一首描写晚景的诗作,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传达出对人生、岁月、自然的感慨和思考。全诗意境优美,语言简练,富有韵味
【注释】 奉和:应和、和诗。虢州:唐代的州名,治所在今河南荥阳市。给事:官名,为皇帝的近侍官员。使君:指刘给事。铸:铸造,冶炼。泓澄:水深清澈的样子。忽此逢:忽然相遇。鱼虾不用避:不必躲避。只是照蛟龙:只有照着蛟龙才能生存。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咏物诗。诗人以“鱼”为比,赞美了刘给事光明磊落的品格。全诗写鱼得水之欢欣,暗颂刘给事之贤良。 首句“非铸复非镕”,用比喻的手法
【注释】 奉和虢州刘给事使君:这首诗是作者在虢州做官时为刘给事的诗而写的。刘给事即刘禹锡,他在唐穆宗长庆元年(821)任监察御史,第二年任屯田员外郎,后迁中书舍人兼侍讲学士。诗人在这首诗里赞美他为人正直敢言、刚直不阿、清正廉洁。非阁复非船:阁是官舍,船是交通工具。可居兼可过:既可以居住,又可以经过。君欲问方桥:你想去看一看那桥。方桥如此作:那桥是这样建造起来的。 【赏析】
诗句:寒池月下明,新月池边曲。 译文:在寒冷的池塘里,月光皎洁明亮,新月如镜般地映照在池塘边。如果不嫉妒这清美的景色,反而与月亮相映成趣,如同烛光般美丽。 注释:寒池:冷清的池塘。明:明亮。新月:明亮的新月。相映烛:互相辉映的蜡烛。 赏析:这首诗通过描绘池中之月和池塘之景来展现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欣赏以及内心情感的抒发。首句“寒池月下明”,直接点明了时间和环境,营造了一种宁静而美丽的夜晚氛围
【注释】 孤屿:孤岛。 朝游:早晨游赏。 暮:傍晚。 戏:游戏。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虢州(今河南省洛阳市)任刺史时写的,写于唐宪宗元和六年(811年)。诗中以孤岛为景,通过“游”与“戏”两个动作的描写来表现作者与刘给事之间的友情。 第一句“朝游孤屿南”,写诗人清晨游赏孤岛的景色。孤岛在南岸,所以用“南”字;第二句“暮戏孤屿北”,则写诗人傍晚戏玩的情状。“朝游”“暮戏”都以“孤屿”为背景
奉和虢州刘给事使君 上青冥初似飞仙,无度之由自无骨 1. 诗题 2. 作者 3. 注释 4. 译文 5. 赏析 诗题 《奉和虢州刘给事使君》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作品,创作于唐代。这首诗通过对“方桥”的描绘,展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力和生动的语言,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怀巧妙结合,展现出一幅美丽的画面。 作者 韩愈(768年-824年),字退之,河南河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