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使君

天中洛阳道,海上使君归。
拂雾趋金殿,焚香入璅闱。
山亭倾别酒,野服间朝衣。
他日思朱鹭,知从小苑飞。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梓州李使君》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一首送别诗。以下是这首诗的介绍:

  1. 作者介绍
  • 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唐朝著名诗人、画家,有“诗佛”之称。他的诗歌以山水田园为主题,风格清新脱俗,与杜甫并称为“大杜小王”,对后世影响巨大。
  • 李使君,即李使君入蜀赴任,具体身份和背景不详。王维在送别的场合为李使君撰写了这首作品。
  1. 诗词原文
  •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 不知庭霰飘何处,罗袜无存爱水阁。
  •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恨秋。
  1. 诗词鉴赏
  • 自然景观的描绘:《送梓州李使君》通过“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等诗句,生动地描绘了蜀地的自然风光。这些画面不仅仅是视觉上的享受,更是心灵上的震撼,让人仿佛置身于那片神奇的土地之中。
  • 人文情怀的抒发:诗人不仅描述了蜀中的风景土俗,还通过汉景帝时蜀郡太守文翁的比拟,寓意李使君不能因为此地僻陋而改变文翁之治,要创造业绩,超越先贤。这种表达方式既展现了对友人的深厚情谊,也体现了诗人对于国家治理的期望和抱负。
  • 情感表达的含蓄:整篇诗不直接表达送别之情,而是通过对自然景观和人文情怀的描述,让读者感受到诗人内心的不舍与期待。这种表达方式既避免了直白的情感流露,又能够让读者深刻体会到诗人的真实情感。
  • 艺术构思的新颖:这首诗的艺术构思独特,全篇没有一句涉及送别之时、之地、之情、之事,而是通过描绘巴蜀的山水、风情和民事,将送别的场景融入其中,使得整首诗既有送别的哀愁,又有对友人未来的祝福和期盼。
  1. 文化意义
  • 文人送别传统的延续:唐代是文人送别的传统十分盛行的时代,王维作为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之一,其作品在形式上继承了这一传统,同时也在内容上进行了创新。
  • 地域文化的反映:蜀地的地理环境和风土人情在王维的笔下得到了生动的展现,反映了唐代蜀地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 文人墨客的交流:王维与李使君之间的交往可能也是文人墨客之间相互交流、切磋学问的一种体现,这在当时的官场中是十分常见的现象。
  1. 创作背景
  • 送别活动的组织:古代官员离京、迁调多会组织同僚送别,这是一种官场活动中的作品,反映了唐代官场的风气和文化特点。
  • 李使君的具体身份:李使君可能是初往梓州(治今四川三台)赴任,因此王维为他写下了这首送别之作。
  1. 文学价值
  • 语言的精炼与意象的丰富:王维以其卓越的文学才华,用简约的语言表达了丰富的意象,使得这首诗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 情感的真挚与深沉:王维在这首诗中所表达的情感既真挚又深沉,让人读来不禁为之动容。

《送梓州李使君》不仅是一首送别诗,更是一部蕴含着深意、富有艺术魅力的作品。它不仅展现了王维对友人的深厚情谊,也体现了他对国家治理和个人修养的深刻思考。这首诗不仅在文学上具有重要地位,也在文化传承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