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一】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其二】
幽人归独卧,滞虑洗孤清。
持此谢高鸟,因之传远情。
日夕怀空意,人谁感至精?
飞沉理自隔,何所慰吾诚?
【其三】
鱼游乐深池,鸟栖欲高枝。
嗟尔蜉蝣羽,薨薨亦何为。
有生岂不化,所感奚若斯。
神理日微灭,吾心安得知。
浩叹杨朱子,徒然泣路岐。
【其四】
孤鸿海上来,池潢不敢顾。
侧见双翠鸟,巢在三珠树。
矫矫珍木巅,得无金丸惧?
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
今我游冥冥,弋者何所慕!
【其五】
吴越数千里,梦寐今夕见。
形骸非我亲,衾枕即乡县。
化蝶犹不识,川鱼安可羡。
海上有仙山,归期觉神变。
【其六】
西日下山隐,北风乘夕流。
燕雀感昏旦,檐楹呼匹俦。
鸿鹄虽自远,哀音非所求。
贵人弃疵贱,下士尝殷忧。
众情累外物,恕己忘内修。
感叹长如此,使我心悠悠。
【其七】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其八】
永日徒离忧,临风怀蹇修。
美人何处所,孤客空悠悠。
青鸟跂不至,朱鳖谁云浮。
夜分起踯躅,时逝曷淹留。
【其九】
抱影吟中夜,谁闻此叹息。
美人适异方,庭树含幽色。
白云愁不见,沧海飞无翼。
凤凰一朝来,竹花斯可食。
【其十】
汉上有游女,求思安可得。
袖中一札书,欲寄双飞翼。
冥冥愁不见,耿耿徒缄忆。
紫兰秀空蹊,皓露夺幽色。
馨香岁欲晚,感叹情何极。
白云在南山,日暮长太息。
【其十一】
我有异乡忆,宛在云溶溶。
凭此目不觏,要之心所钟。
但欲附高鸟,安敢攀飞龙。
至精无感遇,悲惋填心胸。
归来扣寂寞,人愿天岂从?
【其十二】
闭门迹群化,凭林结所思。
啸叹此寒木,畴昔乃芳蕤。
朝阳凤安在,日暮蝉独悲。
浩思极中夜,深嗟欲待谁。
所怀诚已矣,既往不可
感遇十二首
译文
【其一】
泽兰逢春茂盛芳馨,桂花遇秋皎洁清新。
兰桂欣欣生机勃发,春秋自成佳节良辰。
谁能领悟山中隐士,闻香深生仰慕之情?
花卉流香原为天性,何求美人采撷扬名。
【其七】
江南丹桔叶茂枝繁,经冬不凋四季常青。
岂止南国地气和暖,而是具有松柏品性。
荐之嘉宾必受称赞,山重水阻如何进献?
命运遭遇往往不一,因果循环奥秘难寻。
只说桃李有果有林,难道丹桔就不成阴?
介绍
《感遇十二首》为唐朝大臣张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的组诗。这组诗托物寓意,抒发了作者的身世感慨,表现了作者的理想操守,是其五言古诗的代表作。
注解
感遇:古诗题,用于写心有所感,借物寓意之诗。
葳蕤:枝叶茂盛而纷披。
林栖者:指隐士。
坐:因而。
本心:天性。
美人:喻指理想中的同道者。
池潢:积水池,护城河,代指朝廷。
双翠鸟:即翡翠鸟,雄为翡,雌为翠,毛色华丽多彩。
三珠树:神话传说中的宝树。本作三株树。见《山海经·海外南经》:“三株树在厌火国北,生赤水上,其为树如柏,叶皆为珠。”
得无:表反问语气、岂不、能不。
“得无金丸惧”句:岂不惧怕有子弹打来?金丸,弹弓的子弹。
“美服患人指”句:身着华美的服装应担心别人指责。
高明:指地位官职尊贵的人。西汉扬雄《解嘲》:“高明之家,鬼瞰其室。”
“高明逼神恶”句:官位显要会遭到鬼神的厌恶。
冥冥:高远的天空。
弋者:猎鸟的人。
慕:想猎取鸟的欲望。
伊:语助词。
岁寒心:意即耐寒的特性。
荐:进奉意。
树:种植意。
“汉上有游女,求思安可得。”句:用《诗经·周南·汉广》:“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游女,在外游玩的姑娘;思:句尾助词,无实义。
“欲寄双飞翼”句:是说想托飞鸟将信捎去。古人认为雁可传书。
“冥冥愁不见,耿耿徒缄忆。”句:这是说仰望天空,不见飞鸟,只好不安地默忆那位游女而已。冥冥,天空;耿耿,不安;徒,空;缄,默。
“紫兰秀空蹊,皓露夺幽色。馨香岁欲晚,感叹情何极。”句:这是说紫兰逢秋,芬芳将歇,使人感叹无穷。秀,开花;蹊,小路;空蹊:犹空谷;皓露,白露;幽色,指幽谷中兰花的颜色;何极,没有穷尽。
白云:比喻小人。陆贾《新语·慎微》:“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
南山:比喻君王。《汉书·杨恽传》:“田彼南山。”张晏注:“山高而在阳,人君之象也。”
太息:叹气。
赏析
《唐诗品汇》:高廷礼曰:神龙以还,品格渐高,颇通远调。前论沈、宋比肩,后称燕、许手笔,又如薛少保之《郊陕篇》、张曲江公《感遇》等作,雅正冲澹,体合风骚,骎骎乎盛唐矣。
《批选唐诗》:托兴婉切,旷达可风。
《唐诗归》:《感遇》诗,正字气运蕴含,曲江精神秀出,正字深奇,曲江淹密,皆出前人之上。盖五言古诗之本原,唐人先用全力付之,而诸体从此分焉。彼谓“唐无五言古诗而有其古诗”,本之则无,不知更以何者而看唐人诸体也。
《汇编唐诗十集》:筋骨虽露,典重可法。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周珽曰:曲江《感遇》诸诗言言历落、字字玄微,《十九首》之后无此陆离精致。
《唐风定》:透骨语出之和平。
《诗筏》:张曲江《感遇》,则语语本色,绝无门面矣,而一种孤劲秀澹之致,对之令人意消。
《唐诗别裁》:《感遇》诗,正字古奥,曲江蕴藉,本原同出嗣宗,而精神面目各别,所以千古。
《唐诗评选》:一气但在情上托笔,翔折不离,俗笔为之,必于“汉上有游女”下作数句妆点。题是《感遇》,以此诗为思君者大妄,不能令俗眼述其所云,不可作古诗,尤不可作《感遇》诗。……“矫矫”下六句皆代鸿言。“美服”二句反赋作比。层折虽多,终不赘下论断语。诗惟能净,斯以入化。……古无其微至,唐无其和婉。知道人作诗自□,目既不觏矣,而必凭之,岂非真有所得?释氏“言语道断,心行路绝”之言,徒孟浪尔。